本文作者:adminddos

年年体检正常,却查出晚期癌?了解这些真相,可能救你一命

adminddos 2025-07-23 13:33:43 4
年年体检正常,却查出晚期癌?了解这些真相,可能救你一命摘要: ...

原创 腾讯医典 

每次打开体检报告前,你会不会先深吸一口气?

不论最终结果在第一页还是最后一页,只要“未见异常”四个字跃入眼帘,心就定了:

又能放心吃喝一整年了!

(来源:soogif)

但最近的一条体检相关的新闻,大大动摇了这份安心:

(来源:微博平台)

为什么每年都拍胸片、查“肿瘤指标物”……却还是得了癌症?

为什么年年体检结果都正常,却突然确诊癌症?

大多数人都有一个误区:常规体检 = 癌症筛查。

事实并不是这样!

不管你在哪里体检,大多数“基础项目”都差不多。

(某体检套餐中的“基础检查”项目)

这些项目主要用来了解身体基本情况,筛查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

但面对“狡猾”的癌症们,常规体检的筛查能力十分有限:

1

有的检查项目,本身就不适合筛查癌症

比如胸片,可以快速排查肋骨骨折、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等问题。

但用来筛查肺癌时,就很可能漏掉被肋骨和心脏遮挡的微小病灶。

一项研究了分析117名肺癌患者的原始胸片后发现,其中105人被漏诊了[1]!

(广州某男子初次体检显示双肺未见异常,一年半后竟确诊肺癌晚期)

还有胰腺癌、脑瘤等等“隐藏高手”,本身就藏得很深。

不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而且没有特别有效的筛查手段,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

2

报告解读,真的是个技术活儿

很多人只要看到体检报告上有小箭头,就吓得“半死”。

其实真没必要,因为:

● 有的“异常”结果,事实上可能问题不大

● 有的结果,要结合个体情况具体分析

● 有的结果,要和其他检查结果一起看

比如腹部B超,可以看到肝、胆、胰、脾等多个器官的形态是否异常。

但要确诊肝癌,可能还需要CT和血液甲胎蛋白(AFP)检查,必要时进行穿刺活检。

所以,常规体检就像“安检”:

——用X光机扫一遍,可以找出大件危险品(基础疾病)

——却很难发现藏在背包夹层的危险品(早期癌症)

(来源:soogif)

只做基础套餐,真的可能会有“漏网之鱼”!

还有人要问:

我每年体检的“肿瘤标志物”都正常,可以确定100%没有癌症吗?

 或者:

肿瘤标志物高了,就是得了癌症吗?

答案都一样:不是!

肿瘤标志物更像是癌症的“哨兵”,而不是诊断标准[2]:

● 有些标志物,太敏感:前面说了,某些炎症、药物、感染等都可能导致它升高。

● 有些标志物,太不敏感:比如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可能一直在正常范围内。

● 有些标志物,不“专一”:比如大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等,都可能引起癌胚抗原(CEA)升高。

所以,只看某个或某几个肿瘤标志物,可能漏诊,也可能误诊。

而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 连续多次检查,某个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或多个标志物多升高。

● 某些肿瘤标志物有较大程度(比如数倍或数十倍)升高。

这时我们要做的,是根据癌症的种类,制定有针对性的筛查方案,才能确诊或排除癌症。

这里我们整理了几种常见癌症的筛查攻略,请大家按需查阅[3-9]:

(左右滑动查看)

对于体检,我们真的要认真对待:

既不要“例行公事”,草草了事;也不要过度检查,反而可能损害身体。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