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姻缘分析www.jixiangqiming.vip:在线测算号码www.jixiangqiming.vip-中国科技服务业10年:从起步到做强,北上广增速放缓

adminddos 2025-07-23 13:31:02 1
姻缘分析www.jixiangqiming.vip:在线测算号码www.jixiangqiming.vip-中国科技服务业10年:从起步到做强,北上广增速放缓摘要: ...

2025年上半年,科技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分别为11.1%和9.6%,是所有行业中增长最快的两个行业。

今年以来,科技服务业政策暖风频吹。2025年5月,工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地方层面,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有针对科技服务业的新政。

科技服务业包括哪些细分领域?科技服务业发展呈现何种动态和趋势?建设科技服务业,还存在哪些挑战?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基于Wind数据库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统计最新数据,探讨以上问题。

科技服务业10年,从起步到做强

从2014年科技服务业首个专项政策发布以来,十年间,科技服务业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重点也有变化。

202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优先发展科技服务业包含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重点科技服务业领域。

这份《意见》的首要基本原则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有序放开科技服务市场准入。所涉措施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整合国家资源,面向市场提供服务。

2025年,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的“重点领域”增加了专业性市场性的内容。具体而言,将2014版的“技术转移”改成“技术转移转化”,将“创业孵化”改成“企业孵化”,增加技术推广、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三个内容,并删掉了科学技术普及。

这份新“意见”以市场化建设为重点,具体措施包括培育壮大服务主体,引导科技服务机构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发展;发展一体化技术市场,加速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等。

2014年到2025年,政策重点从鼓励国有部门整合资源,“有序放开科技服务市场准入”到强调“创新驱动、市场导向、质量为先”等市场化、产业化提质目标,体现了中国科技服务业从起步到深入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同时,统计口径也有修改,但直到近两年才更普遍地出现各地关于科技服务业的可用数据。《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8)》在2015版本的基础上,科技服务业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等7个具体领域(参见表1,完整清单请查看这里)。

数据来源:《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8)》谢秋伊制表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观察到,虽然2018年就出台了科技服务业的统计标准,但各地方的公开统计数据(月报、年报、年鉴)使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中规定的行业作为统计口径更为常见。直到2023年,央地政策密集出台相关政策,针对科技服务业的统计数据才零星出现在地方统计公报中。

以更常见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为尺度,科技服务业包含了我们更熟悉的全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部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科技服务业统计数据总体缺乏的情况下,可以以这三个行业的数据为参考。

科技服务业集中北上广,长三角是密度最高城市群

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为尺度,可见中国科技服务业高度集中在北京和上海这两个高峰城市。截至2025年6月,北京和上海分别拥有77.9万家和60.2万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在所有中国城市中位列第一和第二(参见表2)。

排名第三的广州,该数字迅速下降至上海的一半左右,有31.6万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第四名苏州跌至19.3万家,而从苏州再往下数,以每个名次下跌1万左右的梯度,逐步递减到第17名无锡。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谢秋伊制表  注:数据截至2025年6月,加粗城市为长三角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超10万的17个城市中,有5个来自长三角。从391个城市完整榜单来看,长三角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数总量超过京津冀和珠三角,成为中国科技服务业密度最高的城市群。

科技服务业的企业以规模以下企业为主,但营收却高度集中在规模以上企业。当前北京、上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在数十万量级,而2024年上海科技服务业规上企业2465家,实现营收6272.59亿元。2024年,北京科技服务业规上单位3900多家,实现收入近万亿元(广州尚未公布科技服务业统计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服务业细分领域的发展并不平衡,这是加总数据不能体现的结构性问题。以上海为例,上海市科技服务业存在三个挑战。一是该行业营收、规上企业数相较北京仍有一定差距;二是上海科技服务业60%以上的营收来源于工程服务、检验检测等行业,与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结合不够紧密;三是龙头企业主要集中于建筑行业,科技研发类龙头企业亟需培育壮大。

企业数稳步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

本文聚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企业最密集的三个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作为了解科技服务业前沿动态的观测点。

北上广近年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数稳步增长,可见科技服务业市场盘子不断扩大(参见图3)。

数据来源:Wind数据  马雨萱制表

然而,北上广的科技服务业成长受经济周期影响明显。中美贸易战开始后,北上广科技服务业的扩张增速迎来拐点。疫情后,京沪的科技服务业市场扩张速度放缓更明显,目前尚未恢复。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数增速从2017年开始下降,疫情期间出现明显波动(参见图4)。图5关注每年新增企业数,北京和上海2021年以来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而广东表现相对平稳。

数据来源:Wind数据  马雨萱制表

北上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数增长较快的年份,都有重大政策的出台为背景。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行业迎来专项利好。相对应的,北上广企业数在2014年都迎来快速增长。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产业政策地位再次上升。该年,北上广三个城市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数迎来了近年来的一次同步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Wind数据  马雨萱制表

进一步分析显示,虽然科技服务业与整体经济周期共呼吸,但总体表现仍然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图6-图8展示了2011年-2024年北上广三座城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相对全行业企业数量的变化率,可见在北京、上海的全部时间和广州的大部分时间内,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数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全行业企业的平均速度。

数据来源:Wind数据  马雨萱制表

数据来源:Wind数据  马雨萱制表

数据来源:Wind数据  马雨萱制表

从上述图表可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三个特点。

第一,科技服务业对市场需求敏感。科技服务业主要服务于企业和政府客户。经济下行时,企业会削减非核心支出,政府也可能减少科技项目投入,行业需求萎缩。同时,北上广的科技服务业客户包含大量外资企业或出口导向型公司,因此全球经济波动(如贸易摩擦)会通过产业链传导影响科技服务业的市场需求。

第二,科技服务业有明显的政策驱动性。北上广科技服务业受益于政策红利(如数字经济扶持、科创板融资),但也受政策调整(如反垄断、数据安全监管)的冲击。尤其是,中国科技服务业的官办和半官办底色明显,离开政策支持以市场化运作模式生存艰难,因此在政策支持减少或者不稳定的时候,科技服务业成长会出现波动。

第三,科技服务业虽然承压成长,但仍然是朝阳产业。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增长和产值增长情况仍优于全行业企业平均水平。说明该市场仍处于进入期和扩张期,大量从业者长期看好该行业的发展,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方向得到市场普遍认可。

科技服务业需要深度市场化改革支撑

科技服务业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升级动力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GDP增长极),更是推动科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从孵化科技企业的角度,科技服务业也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高附加值和拓展服务贸易的核心增长点

然而,疫情后科技服务业增速放缓,尚未回暖。以上海为例,科技服务业企业数量增速放缓,背后是该市正通过市场化和体制改革赋能科技服务业发展。2024年政策把“壮大主体、培育企业”放在首要地位,提供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促进企业成长。2025年政策提出,把“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放在首要地位,加快国有部门向市场开放创新资源,参与市场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近年来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很稳健(参见图9)。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认为,科技服务业发展需要突破的最大瓶颈是打破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壁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服务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活跃市场。

数据来源:Wind数据  谢秋伊制表

(实习生马雨萱对本文亦有贡献)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