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再遇见|欧盟对外行动署亚太总司长科旺斯特伦:欧盟对中欧关系有两大核心关切

adminddos 2025-07-22 17:11:03 3
再遇见|欧盟对外行动署亚太总司长科旺斯特伦:欧盟对中欧关系有两大核心关切摘要: ...

【编者按】

五十年春风化雨,中欧从相识到相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段跨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更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之间思想互鉴、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

这一次,我们对话的人物是:欧盟对外行动署亚太总司长科旺斯特伦。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经中欧双方商定,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于7月24日访华。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会见科斯塔主席和冯德莱恩主席,国务院总理李强将同欧盟两主席共同主持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这次会晤是一个真正的重要机会。我们要借此机会全面回顾当前的中欧关系。我们应当思考:下一步该如何推进双边关系?我们可以在哪些领域深化合作?哪些问题需要(对应的)政治层级来沟通?”今年6月中旬,在谈及对即将举行的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期待之时,欧盟对外行动署亚太总司长科旺斯特伦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如是说道。

采访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这也是这位在布鲁塞尔实际负责中欧关系具体事务的高级外交官,自2023年担任亚太总司长一职以来首次接受中国媒体的专访。

澎湃新闻记者用英语同科旺斯特伦进行着交流,但从他口中不时会蹦出几个发音准确的中文词汇:他说50年前中欧建交时正好也是自己出生的那一年。科旺斯特伦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得中文专业的文学硕士和学士学位,并辅修经济学,他还曾在中国台湾地区学习过。2001年,他进入瑞典外交部工作,当时他的第一个角色便是与中国事务相关,之后他曾经于2002到2005年期间常驻北京。2023年11月起,他开始担任现职。

“对欧盟而言,我们的两个核心关切非常明确:第一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第二是中欧之间的经济结构不平衡。”科旺斯特伦直言不讳地表达了欧盟方面对中欧关系的两大关切,他希望双方领导人能把握这次契机,解决一些只有领导人层级才能推动的问题,共同推动中欧关系取得更大进展,并体现出我们对这段关系的高度重视。

有欧洲外交人士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资深外交官,在处理对华关系时,科旺斯特伦以其务实、平衡的风格著称。而亚太总司作为欧盟对外行动署——这个可以被看作“欧盟外交部”下设的关键部门之一,负责制定和执行欧盟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外交政策、战略合作及地缘政治应对,特别在中欧关系中发挥着政策协调与战略对话的重要作用。

科旺斯特伦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线上专访。

“中欧在所有重大议题上保持对话与接触至关重要”

1975年5月6日,决定“打开心扉交朋友”的中国,与渴望提高自身国际地位的欧共体(欧盟前身)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冷战铁幕中投射了一道“合作交流之光”,成为国际关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50年弹指一挥间。50年后,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欧盟则成长为有27个成员国的政治经济体,成为世界格局的重要“一极”。

科旺斯特伦表示,1975年的中国和今天相比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此后,中国取得了非凡的经济发展,成就了今天的经济地位。这一切是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成果。

他说道,1975年欧盟也还不存在。如今我们有27个成员国,拥有一个统一市场,是世界最大的贸易体,我们还拥有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通常以整体的声音发声。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和地缘政治行为者之一,我们在对华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鉴于政治体制的差异,我们的合作肯定存在一定的限制,但中欧之间建立了全球最重要的贸易关系之一——每天贸易额达到约20亿欧元。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和地缘政治力量,双方在所有重大议题上保持对话与接触至关重要。

可以说,50年来,中欧关系“扎实地”走过了每一步。

1983年11月1日,中国与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分别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与欧洲共同体正式宣布全面建交。1998年,中欧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双方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政府发表首份对欧盟政策文件。2013年,双方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2014年,中欧提出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中国政府发表第二份对欧盟政策文件。2018年,中国政府发表第三份对欧盟政策文件。双方迄今已建立70余个磋商和对话机制,涵盖政治、经贸、人文、科技、能源、环境等各领域。

科旺斯特伦说道,欧盟正在成为一个更有影响力的全球行为者。我们将更加团结,能够更好地捍卫我们的利益与价值观。我相信中国和其他行为者也会这么做。同时我们也就有责任在分歧的议题上进行协商。

然而大国之间的关系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中欧关系也是一样。2019年,欧盟对中国提出“伙伴、竞争者、制度竞争对手”的“三重定位”以来,制度对抗、地缘政治竞争等字眼已开始更经常地在对华各类文件中出现。

欧方的这一定位显然无法被中方认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今年7月初在总结中欧建交50年重要启示时就强调,中欧关系的定位是伙伴,主流基调是合作,关键价值是自主,发展前景是共赢。

对此,科旺斯特伦的回应是,当中欧两个大型行为体在某些领域存在分歧,也有可以合作的方面时,“三重定位”自然就体现了这些不同层面的关系。我们会在某些议题上与中国合作,比如气候变化、绿色转型等——这是我们希望保持合作的领域。但我们也不可避免地是竞争者。至于“制度竞争对手”的部分,这体现了我们在价值观、世界秩序等核心理念上的不同。

今年2月,科旺斯特伦来华开展了密集访问,先后到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中联部,被各方视为为今年中欧间重大议程做准备。他在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会见时表示,欧中之间存在差异,但在广泛领域可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欧中都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维护自由贸易。欧方愿同中方通过对话磋商妥善处理经贸分歧,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反过来,王毅也刚刚于6月底到7月6日先后访问比利时欧盟总部、德国和法国,并举行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也被各方普遍解读为在更高层次上为即将举行的中欧领导人会晤筹备。

事实上,中欧近一段时间以来已经在政治上尝试互相释放善意,努力为领导人会晤营造积极氛围。7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宣布,经双方商定,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我们相信并期待,随着中欧全面恢复立法机构交往,双方的交流和理解将更加深入,将为中欧关系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

但与此同时,乌克兰危机和美国作用却成为了在中欧建交50年当下影响中欧关系发展的重要第三方和不确定因素。7月8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对中国提出“三项要求”,其中包括限制与俄罗斯的合作。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称,中俄之间的正常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应受到第三方干扰。

在6月的采访中,科旺斯特伦也数次重复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这场侵略战争”对于欧洲安全“生死攸关的影响”。他说道,联合国宪章是国际秩序的核心,如果我们忠于它,我们就必须履行它的原则,也必须在他人不遵守时站出来发声。我们也希望中国能支持欧盟的立场。

对此,王毅在7月3日与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共同会见记者时就乌克兰危机阐述中方立场时表示,中方乐见各方都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达成全面、持久并有约束力的和平协议,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早日实现欧洲长治久安。

而当记者向科旺斯特伦提问与欧盟如何在应对美国压力与保持对华合作两者之间保持平衡时,他的回应是,欧盟会根据自身利益行事,而非听命于任何一方——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世界形势艰难,我们必须坚持原则,只做符合欧洲利益的事情,推广我们的价值观。欧盟会与多个伙伴合作,但根本上是以捍卫自身利益和价值观为出发点。

“我完全同意‘绿色’是中欧合作的核心之一”

根据中国官方发布数据显示,中欧建交50年来,双方经贸合作优势互补,双边贸易额增长超过300倍。今年上半年,我国对欧盟进出口2.82万亿元,同比增长3.5%,平均每天进出口超过150亿元,相当于建交时一年的贸易值。上半年,欧盟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2.9%,稳居我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

双向投资方面,欧盟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和投资目的地。截至2025年5月,欧盟对华累计投资1543亿美元,其中1至5月同比增长1.1%。截至2025年5月,中国累计对欧盟直接投资1145亿美元,其中1至5月同比增长62.8%。

但在这些数据的另一面,是欧盟自从2023年以来不断将“去风险”作为处理对华经贸事务时的核心词,将经贸问题泛安全化。最新的体现就是今年6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实施国际采购工具(IPI)措施,禁止未来5年内中国医疗器械厂商参与欧盟500万欧元以上公共采购合同的招标。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欧盟累计对华发起贸易救济原审调查260多起。自欧盟《外国补贴条例》2023年实施以来,欧委会几乎所有的深入审查和调查均涉及中国企业。

《南华早报》7月14日发表的一篇评论称,在全球供应链脆弱的背景下,欧盟要求与中国经济“去风险”的呼声虽然可以理解,但必须考虑到全球各国互相依赖的现实。

在谈到“去风险”时,科旺斯特伦的分析是,“去风险化”实质上是关于经济安全的负责任政策。欧盟有自己的“经济安全战略”,既要防范脆弱和依赖,也要推动自身产业和创新,同时扩大对外合作。

科旺斯特伦进一步说道,我始终对中国朋友说,中欧之间仍有实现“双赢”的可能性。但前提是建立在具体进展、互惠和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我真心希望我们能够走到那一步——因为世界的走向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这样做。

据新华社7月20日报道,今年以来,奔驰、空客、赛诺菲、飞利浦等欧企CEO纷纷来华,深挖中国市场机遇。近期,商务部还将配合高层交往举办中欧企业家座谈会,企业家对此十分期待,正在踊跃报名参加。可以看出,企业仍然对中欧合作满怀信心,期待中欧之间能够达成更多经贸成果,惠及双方企业。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姚铃说:当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虽遭遇困难,但仍具有强大韧性。

科旺斯特伦表示,我们希望与中国讨论的核心就是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只有对话和接触,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点。而在谈到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是否有可能重启谈判时,他表示,这不是可以简单“原地继续”的谈判。自协议文本起草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

而放眼中欧关系未来发展前景时,在中欧双方的众多合作领域中,科旺斯特伦重点强调自己对于绿色领域的期待。

“我的中国同行常说,‘绿色’是中欧合作的核心。他们的意思是,气候变化、绿色转型与环保议题是最具合作潜力的领域之一。这一点我完全同意,也值得特别强调”,科旺斯特伦说道,“如果你问我中欧最具潜力的领域,我会说一个是推动绿色转型与气候合作,做出具体成效;另一个就是缩小贸易失衡。若中欧能够在绿色领域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果,向世界展示双方的共同努力,那将是最好的合作成果。”

在采访的最后,澎湃新闻记者也向科旺斯特伦提了一个给每一位“再遇见”受访嘉宾的共同问题:想对中欧双方的年轻人说些什么?

“年轻人是我们的未来”,科旺斯特伦用中文答道,“中国年轻人访问欧洲,和欧洲年轻人访问中国,是特别特别重要的。明白互相的近况是交流的一部分。”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