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姓名详批www.jixiangqiming.vip:免费在线测算www.jixiangqiming.vip-长三角议事厅·周报|冲刺万亿,“温州模式”如何焕新

adminddos 2025-07-21 17:43:35 4
姓名详批www.jixiangqiming.vip:免费在线测算www.jixiangqiming.vip-长三角议事厅·周报|冲刺万亿,“温州模式”如何焕新摘要: ...

2024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718.8亿元,同比增长6.3%,高于浙江全省水平。​​如能保持增速,2025年温州将有可能成为长三角第10座、浙江省内第5座GDP万亿城市。​​站在这个重要关口,适逢“温州模式”概念提出40周年,有必要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发展逻辑与区域角色。昔日以“家庭联产、市场导向、民营主体”为特色的先发路径,能否支撑起一个现代化都市的未来?如何在激烈的区域竞争和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精准定位自身坐标?温州所承载的挑战,远超数据表面所呈现的乐观。

航拍温州主城区城市建筑。视觉中国 图

制造底盘仍在,增长逻辑已换轨

正在迈向万亿GDP的温州,其制造业基因依旧鲜明。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逼近1万亿元,其中鞋革、服装、电气、汽摩配等传统支柱产业贡献超4200亿元,仍占据半壁江山。然而,支撑这一底盘的增长逻辑,已悄然从“成本驱动”切换为“创新驱动”。

以温州制鞋业为例,来自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内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使得2024年当地鞋类出口呈现下滑趋势,部分中小企业将产能迁往柬埔寨、孟加拉,以及重庆、广西等内陆区域,以分散风险、压缩生产成本。奥康、红蜻蜓等头部企业则主动拥抱智能制造与品牌升级,自动化生产线投入持续加码,数字化车间和智慧物流平台加速落地,力图在附加值和议价权上寻求突破。

与传统制造的“稳中承压”相比,新兴动能的崛起更为引人注目。“十四五”以来,温州着力构建“3+5”现代产业体系,以高端电气、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集聚。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9%,在浙江省内居于第三位。其中,正泰电器在智能电网、新能源电气等领域持续领跑全国,成为温州制造向高端跃升的重要样本。

在产业结构悄然切换的背后,是温州民营经济的再度升温。2023年,温州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40万户,新增上市(或过会)企业8家,10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鹿城区重点监测的民营制造企业中,超过七成实现产值正增长。

由此可见,制造业仍是温州的底色,但支撑发展的主引擎,已不再只是拼成本的“外向型制造”,而正转向数字化、品牌化和资本化导向的新轨道。

从“单打独斗”到“融入长三角经济网络”,区域协同待破局

尽管温州正站在冲刺万亿GDP的关口,但在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的当下,其区域协同能力与城市能级的不匹配,正成为制约转型升级的关键障碍。从创新资源配置到平台嵌入能力,从港口功能定位到省域竞争格局,温州仍面临“单打独斗”的困局,亟待更紧密融入长三角网络。

人均与结构错位,创新能级短板难掩

2024年,温州人均GDP约9.96万元,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9万元),但在浙江省内部仅处于中下游水平,明显落后于杭州(约18.7万元)、宁波(约15.1万元)等城市。这一“量大质低”的结构背后,是创新资源的短缺。截至2024年1月,温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约为4326家,不足宁波(近9000家)的一半;研发强度为2.72%,低于嘉兴(3.55%)和绍兴(3.08%)。技术能力不足,导致大量企业仍陷于“微笑曲线”底部的加工制造端,难以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跃升。

“平台缺位”带来协同真空

作为地级市,温州不具备杭州、宁波等城市的战略带动功能,也未被纳入“G60科创走廊”“沪甬舟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国家级或省级一体化平台。这种“平台缺位”使得温州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工程、资本通道和科技资源时,存在信息壁垒与制度断层。缺乏中枢联动平台,温州在一体化网络中的存在感被大幅稀释。

省域竞争提速,港口功能受限

宁波依托港口经济与先进制造体系,形成对外开放与产业协同的“双引擎”。2024年,宁波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为724.6亿元,而温州远低于该指标。与此同时,温州港货物吞吐量虽超过1.1亿吨,但在大宗商品运输与中转能力方面,远逊于宁波舟山港。区域物流枢纽、对外开放门户等功能上的落差,使温州难以通过物流、外贸等传统优势突破协同瓶颈。

因此,当前温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已不能仅靠“做大个体”,更需在区域网络中“做强协同”。构建“温州+宁波+台州”甬台温临港制造走廊、争取纳入长三角科创走廊分支节点、推进与上海在生物医药和高端电气领域的双向项目对接,或是温州打破“平台壁垒”的可行路径。

升级“产业-金融”协同生态,促“温州模式”焕新

在“温州模式”提出四十周年之际,温州需要的远不止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面向未来的模式再设计。其中的一个关键突破口,在于构建“产业-金融联动”机制,以金融活水精准撬动新一轮产业升级。

温州曾是全国金融改革的试验田。201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试图通过体制创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然而十余年过去,尽管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制度资源,但金融改革的成果并未在产业层面形成系统性溢出。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股权融资渠道狭窄,资本市场联通度低,形成一堵挡在创新型企业面前的“隐形之墙”。

打破这一瓶颈,首先要在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上做结构性调整。温州可以依托本地电气制造、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基础,设立“高端装备产业投资母基金”,通过财政引导带动社会资本,聚焦“卡脖子”核心零部件与系统集成环节,实现产业链的纵深突破,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系统跃迁。

与此同时,还需为成长型企业打开更便捷的融资通道。在鹿城、龙湾等制造业密集区,可探索建设“小巨人”企业金融专营区,集成担保、评估、风控等服务,精准支持轻资产、高技术、初创期企业。尤其在“首贷难”“无抵押”等长期存在的融资障碍上,通过制度安排让金融“看得见”未来的价值,把风险识别从资产导向转向能力导向。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将温州的金融改革嵌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资本网络中。在当前区域经济走向更高层次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温州可联合苏南、宁波等地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资本,发起设立跨区域产业基金联盟,构建互联互认、共担共赢的资本合作机制。通过链接沪深交易所、北交所等资本平台,为本地企业打开更广阔的融资通道,让区域协同成为温州产业升级的“倍增器”。

温州即将步入万亿GDP俱乐部,这既是一个量变的节点,也是一次质变的契机。四十年前,“温州模式”以草根创业与市场先行破局突围;四十年后,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区域协同深化的背景下,如何打通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联动,回应制度与结构的双重挑战,成为决定温州能否焕新模式、再领风气之先的关键命题。

长三角

长三角首条海岛无人机物流线舟山开航 

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团队技术赋能的舟山岱山—钉嘴门礁航线首飞成功,12分钟完成跨海投送,40分钟可抵衢山岛,实现国内孤岛工程无人机运输零的突破。沪舟甬10条低空航线已获批,舟山至宁波线正筹备,海岛低空物流网络雏形初现。(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海

嘉定构建金融聚力共同体,114款产品赋能产业升级

上海嘉定区创新打造“我嘉金融聚力共同体”于7月15日正式启动,12个街镇与投资机构完成招投联动签约,40家金融机构同步发布114款定制化金融产品。该平台通过金融生态地图整合资源,聚焦服务实体产业。新揭牌的区域融资服务中心延伸至机械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构建“产业+科技+金融”生态,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来源:上海嘉定

闵行航空与汽车智造集群累计培育数全市居首

闵行区“民用航空机载装备”和“汽车设计及零部件智造”两大集群入选2025年上海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至此,闵行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特色产业集群达8个,数量居全市第一。航空集群集聚117家企业,聚焦机载装备与低空经济;汽车集群覆盖86家企业,形成从新材料研发到整车设计的全链条生态。(来源:今日闵行

江苏

宝马全球IT研发中心落地南京建邺区

 7月18日,华晨宝马CEO戴鹤轩率队再访南京,并签约落地宝马(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聚焦AI、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赋能全球生产链。继领悦、诚迈后,宝马第三次重仓南京,看中其IT人才密度与政企高效服务。至此,南京坐拥宝马亚洲最大软件中心,中德合作再升级。(来源:南报网

立讯机器人总部在常熟开工,目标百亿产值

7月19日,立讯精密投资50亿元的机器人总部基地在常熟智算未来城破土,年底投产后年收入剑指100亿。项目将聚集3000人研产团队,打造长三角机器人全链总部。同日,苏州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揭牌,立讯牵头20余家核心企业、30余家上下游企业,共建“研发—转化—应用”生态,竞速具身智能赛道。(来源:苏州日报

浙江

萧山携手中石化共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

萧山区政府与中国石化浙江公司于7月15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聚焦能源结构优化、绿色低碳转型与先进制造协同三大领域。合作内容包括构建综合智慧能源供应网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能源布局,并组建合资公司深化产业链创新。中石化将发挥“油气氢电服”综合服务商优势,支持萧山高耗能企业降碳增效,加速区域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来源:萧山发布

广脉科技总部基地投用,加速杭州滨江5G新基建产业集聚

广脉科技产业化基地近日在杭州滨江区具身智能机器人小镇正式启用。项目占地957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将作为企业总部承载研发创新与战略运营功能。作为北交所首批上市的杭州高新技术企业,广脉科技聚焦5G新基建、铁路信息化等领域。该基地将通过技术、人才、资本资源整合,加速区域通信产业链能级跃升。(来源:滨江发布

安徽

合肥包河引入亿元级“锁眼”雷达低空项目

近日,泽为科技携亿元级“锁眼”雷达项目签约合肥包河,专攻城市低空“低慢小”无人机探测。500g微型雷达精度达传统设备10倍、功耗仅1/20,已实战120米微无人机识别。项目一期迭代组网,二三期量产芯片化,目标千米级全覆盖感知,为合肥低空经济再添硬核感知链。(来源:合肥日报

安徽首条鲲鹏商用电脑产线在合肥投产

7月15日,神州鲲泰携手华为在合肥包河基地下线安徽首台鲲鹏技术路线商用电脑,全栈国产化方案面向政企、教育、医疗等场景。基地总投资6.51亿元,服务器产线已居安徽产能第一,PC产线落地后形成“鲲鹏+昇腾”全链布局,为合肥信创产业再添硬支撑。(来源:合肥日报

(本文作者全晨琦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戚姚维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