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现状与未来

adminddos 1 0

  我国门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正从传统按项目付费逐步向多元复合式支付进行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各地积极试点多种创新模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控制不合理费用增长,并提升服务质量。

  相比之下,住院端支付方式改革已进入成熟深化阶段,8月15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针对住院端支付方式改革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按病种付费政策设计。

  对于门诊支付方式改革来讲,虽然加速推进但仍以试点探索为主,支付模式多元化且复杂度高。8月5日,《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关于建立健全门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通知》挂网公布,确定普通门诊年度按人头付费标准,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实施普通门诊统筹基金总额预算下,按门诊就诊人头点数付费,并根据普通门诊统筹运行情况适时进行动态调整,此规定从2026年1月1日起实施。在今后,可以预见门诊改革持续加速的趋势不会改变。

  为什么门诊改革提速?

  门诊支付方式改革近年明显提速,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既有解决历史沉疴的迫切需求,也有顺应新医改战略方向的主动布局,更离不开技术与制度创新的支撑。

  一是过度医疗普遍存在,影响基金可持续性这也是推动改革的核心矛盾。目前我国门诊仍普遍采用按项目付费的模式,医保按检查、开药等项目数量结算,直接诱发“大处方”“滥检查”,推高基金支出,而且对于普通门诊来讲,基金的实际运行情况并不如预期。通过改革支付方式,医保部门可以更精准地控制基金支出,避免浪费,确保基金可持续运行,并且随着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完善,使更多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提高患者的保障水平。

  二是基层服务能力不足,但需求加剧。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患者增多,门诊服务需求持续增加。但现实情况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仍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诊疗水平有限,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不高,更愿意去大医院就诊,造成基层医疗资源闲置与大医院拥堵加剧。因此,改革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加强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并且通过合理的支付政策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减少大医院的门诊压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

  三是从“治疗”到“早期干预”,疾病管理受到重视。在我国医保基金持续紧平衡状态下,为减轻支付压力,必须要更有性价比使用医疗、医保资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疾病早期干预比后期治疗所占用的基金更少。我国慢性病人数较多,据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患者已超4亿,平均每10人中就有3人受其困扰,并且慢性病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做好慢性病管理,提高患者诊疗依从性,避免并发症发生或延缓发生时间,从而降低医保基金支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比如村卫生室)作为离群众最近的健康管理组织,必须发挥应用的作用。同时,在2025年全国医疗保障工作年中座谈会上,国家医保局明确表示要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全方位参与疾病预防、慢病管理等健康服务。

  从现实情况看,以健康为导向的门诊支付方式改革也确实是当前的发展方向。比如,湖南、广东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纳入医保预付范围,结余资金留用。湖南提供“基础+增值+个性化”三包服务,将慢病管理、健康体检等预防性服务纳入支付范围,激励医生主动开展健康干预。广东支持村卫生站作为医保定点,分配按人头付费额度,鼓励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等服务。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章轲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24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全国医保定点医药机构达110万家,95%以上的村卫生室已纳入医保,这为后续全国推进改革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门诊改革的持续提速也离不开创新性技术和制度的支撑,比如即时结算、智能监管等技术突破,为复杂门诊支付改革提供落地保障。

  往哪个方向改革?

  目前,全国多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门诊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比如浙江金华的APG(门诊病例组合)模式、濉溪县域医共体付费模式、镇江人头点数法付费模式、天津点数法付费模式、厦门分值付费以及广东普通门诊按人头付费等。

  浙江金华APG模式融合“按人头包干”与“病组点数法”,对普通门诊实行按人头预付,对复杂门诊病例(如手术、急症)按APG病组分组支付,依据疾病复杂度和资源消耗赋予点数。创新点在于设计了风险分层调节机制,比如,根据老年、儿童患者比例动态调整人头费标准,避免医疗机构推诿高风险人群;人头费结余可留用50%以上,直接激励基层提升健康管理效率。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金华市门诊均次费用下降约12%,基层就诊率提高至65%以上。国际上,美国、韩国、英国等国家较早开始研究APG支付方式,相比之下,我国门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APG模式也仅在我国浙江省、山东省烟台市等少部分地区展开试点。

  安徽濉溪县域医共体付费模式核心是构建了“DRG付费+医共体总额预付+慢特病打包”三重支付体系,住院费用采用DRG支付,慢病管理按人头打包给医共体,由DRG预算控制单次费用,医共体总额预算控制整体支出。镇江的门诊付费模式是以“就诊人头”为核心,建立门诊按人头点数、住院按DRG点数的复合付费体系,根据患者年龄、疾病严重度、就诊频次计算有效人头点数,结合区域总额预算确定点值。天津模式也有相同点,住院病例按病种分值与点值结算,门诊按签约人头预付,结余留用,并且支持医联体内分级诊疗,下级转诊病例点数计入上级医院,促进双向转诊。

  厦门则全国首创“住院门诊一体化DIP”,将门诊大病、特殊治疗纳入DIP病种库,与住院病例同体系分组赋分。这样的模式比较依赖大数据技术,需要全流程大数据精算,深度挖掘诊疗数据,建立动态病种分组与分值校准机制。根据广东近日发布的门诊改革通知,全省推行普通门诊按人头预付,同步探索“就诊人头点数法”和门特病种按病组分值付费的模式,也进行年龄分组差异化付费,对老年、儿童患者占比高的机构提高人头费标准,引入年龄、疾病严重度调整系数。同时,村医也需要参与慢病管理,支持村卫生站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门特服务,按人头获取补偿。

  表1 各地门诊医保支付模式总结

模式

支付对象

核心机制

政策导向

浙江金华APG模式

门诊

人头包干+APG病组点数

基层首诊与复杂病例分层支付

濉溪医共体

住院+慢病

DRG+总额预付+慢病打包

县域资源整合与村医激励

镇江人头点数法

门诊+住院

人头点数+DRG点数

工作量真实性管控

天津点数法

住院+门诊

DIP点数+人头预付

医联体协同与质量挂钩支付

厦门DIP模式

住院+门诊大病

全病种分值付费

数据驱动精准支付

广东模式

普通门诊+门特

人头预付+病组分值(门特)

年龄风险调整与村站能力提升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改革具有共性与趋势首先,所有模式均从单一走向复合,摒弃单一支付方式,转向“按人头/DRG/DIP/打包”组合拳,以适应不同医疗服务特性,比如普通门诊、门慢特、门诊手术等;其次,从后付到预付制为主导,以按人头、DRG/DIP为代表的预付制全面取代按项目付费的实报实销,倒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第三,引导资源下沉基层,支持村卫生站作为门诊定点,通过结余留用、村医参与分配等机制,强化基层健康管理职能;第四,风险调整机制精细化,保障公平性。有条件的地区按年龄、慢性病患病率分组设定人头费,避免健康人群“补贴”高危人群,同时,动态校准支付标准,基础人头费需叠加多重因素对系数进行调整,如疾病严重程度等。最后,强化数据赋能监管,依赖智能监控实现基金安全与服务质量平衡。目前,全国超93万家机构接入医保码,并且于2026年1月1日起,将全国实施《医疗保障信息平台 便民服务相关技术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届时,将更能实现实时分析诊疗行为、费用异常、疾病谱变化等。

  结语:住院支付方式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而门诊改革仍处于“攻坚期”,其复杂性源于需同步解决基层能力建设、健康管理激励、技术标准缺失等问题。未来,随着按人头付费全面铺开、APG分组技术突破及村卫生站能力提升,门诊支付改革有望逐步弥合与住院改革的进度差距,携手商业健康保险,最终形成“住院DRG+门诊人头/APG”的全链条医保支付新体系。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