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史上最强银保7月:规模新单增长100%,趸交新单大增200%

adminddos 2025-08-11 19:49:13 3
史上最强银保7月:规模新单增长100%,趸交新单大增200%摘要: ...

  来源:今日保

  刚刚过去的7月,银保创出“最强”的月份历史纪录 。

  随着预定利率的接连下调,以及“报行合一”落地个险实现全渠道覆盖,转型期中的寿险业压力倍增,有关业绩预期悲鸣的声音几乎已经成为行业 “BGM”。

  一片“业务难做”声中,最先全面执行“报行合一”的银保渠道,则出现异常强劲的“复苏”,并实现“史上最强7月”。

  行业交流数据显示:

  银保渠道在经历2024年到2025年前几个月的负增长后,业绩出现强劲反弹。

  无论是月度新单期交还是趸交,都进入持续增长的通道,自5月启幕一波波业绩高峰后,终在7月迎来一场单月同比增长最高峰: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了115%,实现约850亿的历史最高同月新单保费的数据。

  银保“史上最强7月”,不仅一举扭转了今年以来银保新单负增长局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今年以来个险、中介的新单业务缺口。

  根据行业交流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银保新单保费超6100亿,同比增长6.4%,新业务规模已接近2022年和2021年的同期水平。

  而据一些不完全的交流信息与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个险新单标保全年的负增长幅度仍在2位数,多个单月出现明显负增长,且整体下滑幅度可能在15%以上;

  中介渠道继一季度新单减少40%后,二季度虽有好转,甚至有头部中介表示已经止跌回升,但总体来看渠道极有可能也依然处于2位数的新单负增长状态。

  在《寿险6月风暴观察:银保趸交单月飙升180%,谁在力挽负增长?》一文中其实已经看到了银保新单正处于逐月强势反弹的状态。当时前6月中的银保规模新单还处于约1.5%的负增长中,只有期交新单保持4.5%的正增长。

  继6月份实现超180%的单月趸交同比激增后,7月份这一数字更是来到了233%,当月的新单数字达到历史同期之最。加之7月银保期交同比也实现超过50%的增速,银保渠道一举逆转了全年新单负增长的态势,可以说扛起了整个人身险行业的增长。从另一侧,也诉说了当下行业的境况。

  这不可谓不是一场“大捷“,甚至是一场银保的“史诗性大捷“。

  考虑到人身险预定利率正式确认将在9月下调,接下来的8月是重要的切换窗口,会不会产生又一个“史上最强银保8月”值得关注。

  不过,从行业到银保一贯倡导的“价值银保”、“期交转型”、“分红战略”如此等等,似乎在这场“大捷”中近乎毫无作为,甚至分明就是站在了对立面。

  1

  -Insurance Today-

  “银保史上最强7月”

  单月趸交同比增长达惊人的233%

  传统上, 7月从来不是银保业务的旺季。

  实际上,2025年7月单月的银保新单保费环比还下降了近9%,但这并不妨碍7月的业绩远远超过了往年同期,成为同月“史上最强”。

  约850亿的单月新单保费,不但较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多,并且还大大超越了2023年处于利率“3.5%”切换末班车的约550亿同期表现,甚至还超过了“中短存续”时代最为疯狂的2015年的同期水平。

  这一切,还是银保渠道顶着”报行合一“的调整下实现的。

  在这一个单月中,银保不仅期交新单以50%的同比增速完成了379亿的史上最好的7月新单成绩,且在前些年压降明显的银保趸交也实现约233%的环比增长,从去年同期约144亿飙升到470多亿,彻底将银保新单从负增长的泥沼中彻底拽了出来。

  众所周知,自2024年“报行合一”正式落地银保以来,整个渠道的新单保费应声下滑,全年负增长达两位数,几乎所有月份业绩都不如2023年同期,只有在预定利率“3.0%”即将下调切换的窗口期8月份,以众所周知的方式打出一波单月高潮。

  进入2025年,“报行合一”的影响依然持续。在1月、2月两个被认为是“开门红”“营销旺季”的重要月份,银保接连实现超20%的负增长,与之对应的是整个行业保费同时下滑。

  而在3月以后,这种不断掉落的趋势戛然而止,并在随后的月份里负增长迅速收窄,增长强势回归,连续三月实现两位数增速后,于7月实现超100%的同比正增长。

  虽然一直以来被保险公司极为看重的银保期交新单表现较为稳定,并从5月份开始连续高速增长,但最直观、最明显的推动,就是几乎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银保趸交。

  从多个不同口径的交流数据都能看到,银保趸交的增速展现出逐月上升的趋势,在结束了1月、2月分别为约40%、30%的环比负增长后,趸交新单直接起飞,从3月12%的增速一路飙升,到5月至 7月连续3个月环比增速大幅超过100%,直至惊人的233%。

  这彻底扭转了前2月一度让人胆战心惊的下滑趋势,也让整个银保渠道的单月水平从规模新单到期交、趸交全部回归正增长。

  2

  -Insurance Today-

  “史上最强8月”会再现吗?

  从预定利率调整可大致预测业绩走向

  行业不会忘记,2024年8月初,普通人身险预定利率被正式确认在9月从3.0%下调至2.5%后,整个寿险业瞬间活跃起来。

  银保渠道更是结束了“报行合一”实施后连月的负增长,8月打出850多亿的新单,不但较2023年同期增长率超过350%,而且打出了个“史上最强8月”

  相较于2024年,2025年的预定利率下调的确认甚至还提前了数日,而整个银保渠道的状态与势头也明显更加火热。虽然当前的产品“2.5%”的利率水平已不如当时的“3.0%”,不过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与客户心态下,这种处于利率切换当口的产品仍然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从价格因素来看,同样客户利益下,从“2.5%”切换至“2.0%”的产品涨价幅度,是显然大于从“3.0%”到“2.5%”的涨价幅度的。再辅以渠道本身的推广力度以及场景特性,接下来的8月刷新历史高度,“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并非不可能。

  只不过,银保渠道高速复苏与重回增长背后的主要动因:

  与其说是银保在2025年凭借自身调整走上正轨,回到了增长之路;不如说是炒停售的“传统艺能”与外部刺激,放大了每当预定利率降低前,业务必高速增长的 “规律”作用。

  这应该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个险、中介等渠道也同样如此。

  如果拉长视线,回望2023年以来历程,就可以看到银保渠道各月的保费分布,已脱离多年的“一月最多、一季度集中、其他月份相对平稳”的业务传统。出现非正常营销旺季月份的显著业绩增长,无非是来自预定利率连年下调下的炒停售。

  实际上,作为预定利率“3.5%”最后岁月的2023年,停售切换影响年初就已然声势浩大,带动了新单业绩在开门红连续3月单月破千亿,并在利率下调确认后,业绩增速不减,还于当年6月创下约950亿新单的 “六月风暴”。

  连年的利率调整,已经让行业围绕“下调”形成一种营销习惯和节奏。实际上,自2025年3月起,银保单月新单重回正增长,也是大多数险企在尝试推动分红险不成后,陆续回归固收类产品,并继续以“即将停售”、“利率下调”、“不久涨价”等作为主要市场卖点。

  相较于2024年,险企们在2025年尚未确认利率下调的情况下更多采用了产品停售“接力”的方式。

  比如在某个月集中推一款增额终身寿固收产品的停售下架营销,如果利率“靴子“没有落地,就在下月接上另一款快返年金固收产品,使得利率声音与市场情绪持续联动。

  实际上,2025年5月、6月两月就在上述氛围中新单保费不亚于热销风暴之中的2023年同期。利率调整的声音与确认,俨然成为预测业绩走向的“新规律”。

  3

  -Insurance Today-

  银保的苦楚与尴尬

  增长了就是业务发展,下滑了就是结构优化

  显然,停售营销本身并非银保渠道的专属,且借助利率调整与产品切换的窗口推动营销、实现增长看上去也无可厚非,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市场行为、市场选择。

  不过,从更高的视角——聚焦这一变化过程本身,银保的率先回暖与新单大增,是不是可以认为这一渠道正在一步一步接近于人们所认为的“好”的方面?

  那什么是银保“好”的方面?如今在维持增长之余,渠道依然在高喊着高质量、高价值银保,只不过这时所有的声音几乎都尽数指向分红险转型。也正是这种分红险转型,正在折射出银保当前的现状与业态变化,不断向着一种相当部分从业者更加看不懂的方向径直而去。

  为什么说看不懂?追溯一下银保渠道的发展历程可发现,短短10年来,评判银保渠道的思路从“做大做强”到“期交好、趸交坏”,到“做高价值率”,再至如今的“分红险好、固收产品坏”。

  虽然并不是所有标准都会形成冲突,但也让这一时期各家公司的银保无论起落都能有各种合理且积极的解读。比如“增长了就是业务发展,下滑了就是结构优化,趸交多了就是市场据扩张,期交多了就是价值转型”。总之,无论怎么说、怎么做,一切都是能“好”的。

  那么到了现在,浮动收益型的分红险、尤其是长期分红险又成为新的“政治正确”,但在行业一片的分红声浪中,固收产品与趸交形态,却正是2025年银保渠道重新支棱起来的关键推手。

  或许这里不掌握确切而具体的产品结构,但从行业交流、同业观察中都至少能判断出,渠道主要在卖什么。

  这种现状与评判标准的割裂,叠加利率调整与“报行合一”的深入,令行业的业态和分歧实际处于更加剧烈的变化之中。

  于是,人们还是要把视角转移到各家公司的层面。这时就会发现,正是整个市场环境的利率下行,使得很多公司在投资匹配的压力下,开始更多接受趸交形态的产品,让银保越来越成为一种高度依赖资本金的“游戏”。

  而所谓的期交,主要难度则在于网点层面的意愿,激励方案显得更为重要。这也让现在的银保形成一种规模对应资本金、期交对应营销费用的简单判断。

  距离真正的客户经营、价值经营,仍然有些遥远,并且依旧简单而粗暴。银与保双方皆如此。

  深入到具体营销层面,“报行合一”的框架下,销售人员的收入都将大幅减少,而为了保住银行渠道的利益与合作优势,拆银保外勤的佣金,补渠道人员手续费的做法极为普遍,这也令观感上的渠道“小账”依然泛滥。

  而这种收入下降、佣金减少的情况下,销售人员必然更加依赖更大单和更容易的成交方式,于是银保交费期明显缩短、趸交大单“薄利多销”情况的普遍出现。

  这则解释了2025年趸交保费对渠道业绩的推动。事实上,这一年中银保趸交固收百万大单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且据多方业务一线人员表示,分红险主要也来自于趸交形态。

  那么在8月之后,又要怎样面对这一年最后几个月,以及来年的业务?是真正下狠力气强推分红险转型,还是再准备下一轮的炒停售——毕竟,“2.0%“也并非毫无下降空间,也不是最终的低点。

  对于银保来说,可能还真只能“顺势而为”,因时而变了。

  看破不说破,哪怕已经是一件老旧的“皇帝的新衣”。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