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远游
编辑 | 阿树
不到 12 个小时,日本连着发生了两起中国人遇袭的案件。
先是 7 月 30 日晚 10 时许,大阪西成区,一名中国游客在街道上遭遇勒颈抢劫致伤,凶手被捕。
接着是 7 月 31 日上午 9 时左右,东京街头,两名中国籍男子遭 4 名不明身份男子持铁棍袭击,头部受重伤。伤者说,他们与袭击者并不认识,事发时对方也未索要钱财。目前凶手在逃,犯罪动机不明。
两起本不相干的偶然案件,引发了中日两国的共同关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表示,针对日本社会近期出现一些排外情绪,已向日本外务省提出严正交涉。使馆同时提醒在日中国公民和游客,务必提高警惕。

两名中国籍男子在东京都千代田区遇袭受重伤案发现场图 / 图源:环球时报
这段时间,日本社会对外国人的排斥情绪,也的确引发日本各界的关注。尤其是 7 月的参议院选举,外国人问题成了核心政治议题。一些呼吁加强外国人监管、甚至要赶走外国人的极右政党,在此次选举中迅速崛起。而他们所使用的口号,也与美国极其相似:" 日本优先 "。
民间也呈现撕裂的状态。日本经济新闻社与东京电视台于 7 月实施的民意调查显示,认为 " 应扩大外国人接收规模 " 的回答占 45%,认为 " 不应扩大 " 的回答占 46%。
朝日新闻的记者兼评论员玉川彻称,针对外国人的负面情绪,正在被政治力量所煽动。日本国立社会保障 · 人口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部部长是川夕称,关于外国人的负面形象被过度放大,导致整体情况的扭曲;对外国人持负面情绪的群体,正在扩大。

7 月 13 日,在日本千叶县,反对者在参政党的街头演说活动中表达抗议 / 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筑波大学教授原田隆之在近期一篇文章中写道,每当经济差距扩大、社会不安加剧,特定的少数群体往往会被视为 " 敌人 ",并成为攻击目标。美国特朗普总统的 " 美国优先 " 政策,欧洲极右翼政党的崛起,均以排斥外国人为旗号展开选举斗争,并且取得成功。
现在,这种令人不安的趋势,也在日本越演越烈。与之矛盾的是,在客观层面,日本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对外国观光客和外籍劳工仍有巨大需求。
人口数据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日本总务省 8 月 6 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人口已连续 16 年减少,较上年减少约 90.8 万,减少幅度创下 1968 年统计以来的新高。
仇恨外国人、依赖外国人,日本,正困在一个双重矛盾中。
暮气沉沉的国家
" 日本优先!" 今年 7 月,日本参议院改选期间,这个口号成了不少媒体报道和引用的标题。
打出这个口号的,是成立不到 5 年的日本参政党。如同特朗普提出的 " 美国优先 " 一样,参政党这个口号,激发出日本选民对 " 外国人 " 的疑虑和排斥。
选举尘埃落定,但是 " 日本优先 " 给日本国内外带来的冲击,却久久没有散去。
" 外国人在地铁谈话太大声了。"
" 外国人在日本让治安恶化!"
" 外国人把东京房价推高了!"
" 外国人在日本快成多数群体了!"
这些声音背后,交叠着两层因素,一是日本政府近年来借外国人摆脱人口萎缩困境的现实举措,二是日本人惧怕大量外国人改变日本社会底蕴的深层焦虑。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 " 日本人 "?全球化退潮时期,该选择大门紧闭还是对世界打开怀抱?在不稳定的年代,岛国民族对自身过去和未来的走向,冉冉升起一股不安全感。
事实上,日本对本土人口崩溃的焦虑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推出 " 人口崩溃论 " 的国家。但问题提出之后,却一直找不到解决方法。从 80 年代开始不断下滑的生育率,40 年来一直没被扭转过来。

图源:pexels
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连续 9 年以来,日本每年少生 4.1 万个婴儿。
到了 2024 年,日本出生率更创了自从 1899 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年新低:2024 年全年出生的婴儿数量首次下滑到 70 万以下,生育率降到了 1.15%。据估计,如果日本人口继续以这速度萎缩,到了 2070 年,日本人口将下降到 8700 万(现为 1.24 亿),其中有 40% 超过 65 岁。
80 年代初日本人谈论 " 人口崩溃 ",还只是个很遥远的事情。40 多年过去了,长年人口萎缩的恶果,也开始逐渐显现了。如今,日本朝野已经难以回避劳动人口减少,国防力量缺人,乃至医疗和养老开支包袱不断加重等难题。
从整个社会面目来看,日本开始给人暮气沉沉的感觉。
曾几何时,在不少西方文化的语境中,日本提供了不少 " 未来世界 " 的想象空间,就像波兰游戏《赛伯朋克 2077》所展示的日式赛博未来。

《赛博朋克 2077》
曾几何时,这是一个发明了电饭煲、随身听乃至电动冲水马桶的国度。在日本人享受新干线悬浮列车的时候,英国还没淘汰蒸汽机车。连西瓜都是方形的,连冲水马桶都有电动清洁功能,连照顾老人都有机器人代劳 ……
在西方人眼中,日本的生活方式是陌生而且比欧洲和美国远远 " 超前 " 的——长着单眼皮东亚脸孔,穿着和服的赛博未来人,将会统治地球。
到日本去,寻找 " 酷酷的未来 ",成为了一些西方年轻人憧憬的幻想。然而,来到日本后,他们却感到大跌眼镜。
在日本长期居住,专门介绍日本文化的英国油管博主 "Abroad in Japan" 在一期视频中感慨道,那些迷恋赛博文化来到日本的西方年轻人,发现这里办公室还是用传真机,中老年总经理们总是穿着西装板着脸。

图源:pexels
他们发现,现实中的日本,离 " 酷 " 差太多了。
英国博主这样打趣说:" 跟西方人过去心目中的未来主义形象完全相反,要是你希望拍摄一部跟日本 90 年代办公室有关的电影,你会发现在日本根本不用改变什么道具。"
2021 年有调查指出,日本公司管理层的平均年龄是 60.3 岁。随着掌握资源的日本政商精英阶层日益老年化,日本人的重大决策也越来越趋向保守。
" 也难怪各种落伍但是看来更加可靠的技术,继续在日本大量使用了。"
" 外国人 " 和 " 日本人 "
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日本企业几乎占据了世界 500 强的半壁江山,如今却越来越少。
日本在世界舞台上经历祛魅的同时,也在苦于寻找适合自身的定位。为了解决人口减少的燃眉之急,日本近年来开始引入外来劳工,以增强经济活力。
这一招,日本政府做得低调,这些劳工的定位也模糊不定。日本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把 " 多元文化主义 " 写进国家政策里。
截至 2024 年,外国人只占总人口的 3%。这数字比大部分西方国家要低。但尽管如此,对于相当一部分日本人来说,大量外貌跟自己不一样的族群,在生活各个角落出现,已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7 月 28 日,行人手持小电扇走在日本东京浅草街头 / 图源:新华社
撇开中韩等东亚群体,那些外貌上一眼看去就不像日本人的族群,给日本人带来了莫大的视觉冲击。
走在东京街头,随便进一个便利店,会发现柜台后面站着一个印度或者孟加拉面孔的南亚人,试图说出字正腔圆的日语,并且向顾客作出深深的日式鞠躬礼。
便利店不远处,往往还有好几家日式咖哩快餐店,员工们又是清一色的南亚裔人士。背后看不见的,还有食品加工厂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制作便当和熟食的南亚裔劳工。
如此景象,在日本是前所未见。
再加上近 3 年来,日本旅游业蓬勃发展,到访日本的外国游客连续 3 年超 3000 万,日本城市街头的 " 外国面孔 " 成为了无处不在的现实。

7 月 28 日,行人打遮阳伞走在日本东京浅草街头 / 图源:新华社
在电视台节目上,不少京都本地人抱怨,那个宁静的千年古都,如今成为了水泄不通的打卡圣地;在一个能够拍到富士山的罗森便利店前,打卡的游客前仆后继,迫使当地交通部门在便利店门前竖起围墙,以此阻止游客扎堆到来。
" 外人 "(gaijin)这个词——特指那些不懂日语,不知道日本社会规范,不愿意遵守日本礼仪习俗的外来人员——在日本社交媒体上越加频繁地出现。
在今年的参议院选举中,高举 " 日本优先 " 和 " 日本被宁静入侵 " 口号的参政党,在民意中一度排名第二,仅次于执政的自民党。尽管依然属于 " 小党 ",只有 14 个席位,却足以分走自民党的许多票源。
参政党的崛起,也昭示日本人审视自身和世界关系的矛盾心理。
" 美丽的国家 " 暗流
自从代表自民党右翼派系的安倍晋三被刺杀后,大批立场属于右翼的选民,嫌弃现任首相石破茂立场不够保守,转而投向参政党。
安倍晋三对右翼政治到底有何号召力?也许他 20 多年前撰写的《迈向美丽之国》一书,可以给出一点启示。
这本书实际上勾勒了一幅 " 恢复正常国家 " 的右翼群体愿景诉求。这种诉求,也许并不会随着安倍被刺身亡后戛然而止,而是给日本人认识自身乃至世界投下一个长长的阴影。

7 月 13 日,在日本千叶县,参政党党首神谷宗币(中)在街头演说活动后接受媒体采访 / 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所谓的 " 美丽的国家 ",除了大篇幅述说日本在大国间的地缘政治关系,还对日本国内的社会形态和民族意识提出了一番说辞——尊重文化传统,加强保守主义教育,重拾民族尊严,把握好 " 自我 " 和 " 他者 "。
在这种语境下,日本没有赤裸裸地提出军国主义发展前出现的主体意识—— " 国体论 "(kokutai),在安倍晋三的阐述下,取而代之的 " 国民主义 "(kokuminshugi),以一种更加富有现代包装的民族主义,颇有继承 " 国体论 " 的意味。
西方部分分析人士认为,安倍的愿景,就是把日本带回这样一个状态:在外人看来蒙上神秘面纱,难以理解,但本民族自尊心极强,而且重新对天皇产生一种前现代崇敬意识。
从 " 国体论 " 到 " 国民主义 ",桥接起来的是滥觞于江户时代的 " 日式国学 " —— " 日本人论 " 多年的演化。
在战后," 日本人论 " 学者们在试图摆脱军国主义叙事的同时,也尝试为日本人如何保持民族自尊心提出方案。

日本广岛市 8 月 6 日在和平纪念公园举行遭原子弹轰炸 80 周年纪念仪式 / 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 国民主义 " 在 50 年代一闪而过,又在 60-70 年代留下这样的遗产:它定义了什么是 " 日本人 ",即日本人之间的决定不是用西方那套白纸黑字的明文决定,而是用 " 心脉 " 链接,用 " 读懂空气 " 的方式达成共识;日本人之间之所以有这种难以写明白的 " 共识 ",原因只在于他们是出生和成长于日本的本国人;除了 " 与生俱来 " 的日本人之外,外人难以学到和理解这种无法写明白的日本文化。
这套在西方不少人看来多少有些 " 种族主义 ",乃至和日本战后政治制度相悖的社会理念,在日本战后多年来沉沉浮浮,时而遭褒扬,时而遭批评。到了安倍时代,随着不少日本人自认为走出二战阴影,这一套叙事,也再次浮出水面。
如今,全球历史在某个层面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 20 年代那个拐点,而令人不安的迹象已经慢慢浮现。
全球化的全盛时代已经过去。长期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同时依靠美国出口作为外汇周转的日本,在贸易壁垒高筑的时代,可能要重新审视自身跟世界的关系。

日本东京股市两大股指 8 月 4 日明显下跌 / 图源:新华社
历史上全球贸易不景气的时候,缺乏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日本,并非没有试过铤而走险走上军国主义的邪路。
巧合的是,今年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诞辰百年。这位在东西方文化矛盾中难以找到自我的文化名人,寻求军国主义旧梦未果后,当着媒体的面切腹自尽,并且让弟子割下了自己的头颅。
在日本,不少右翼势力纪念三岛由纪夫百年的活动,也顺带纪念昭和时代开启百年。" 昭和 ",这个曾经见证了日本军国主义给亚洲乃至世界各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年号,同时也见证了战后迅猛发展。
夹在大国之间,乃至在东西方文化中无可适从的日本,会认真反思过去百年的历史教训吗?
首图为 7 月 13 日,在日本千叶县,反对者在参政党的街头演说活动中表达抗议 / 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