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北大录取通知书的照片在社交平台流传,意外引发大家对字句的 " 咬文嚼字 "。有眼尖网友指出正文两处表述 " 读着别扭 ",话题迅速升温。

网友聚焦的第一句话是:" 我校决定录取你入 xx 学院(系)专业学习 "。其认为 " 决定 "" 录取 "" 入 "" 学习 " 多个动词堆砌,形成 " 句式杂糅 ",建议改为 " 录取你为 xx 学院(系)专业学生 "。

第二句 " 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 " 则被指出两个问题:一是 " 准时 " 作为状语,放错了位置;二是 " 准时 " 通常用于具体时间点,而 " 八月十八日 " 是一整天,用 " 按时 " 更贴切。因此提议改为:" 请你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按时到校报到 "。




还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相关表述至少在近 5 年间未作调整,且其核心句式可追溯至三十年前。 网友晒出的 1995 年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其表述与当前争议句式一致。这表明引发争议的核心句式至少在本科通知书中已沿用近三十年。

有网友认为这属于吹毛求疵,但也有网友觉得 " 较真 " 并非小题大做。北大作为国内知名学府是数一数二的存在,按理说在录取通知书上应该字斟句酌,做好表率,力求准确、简洁,不该出现 " 句式杂糅 "" 语序不当 " 和 " 用词不当 " 的情况。华中师范大学张三夕教授指出,这两处表述并非严重语病,但存在不够简洁通顺的问题,确有提升空间。



针对网友质疑,北京大学工作人员称,将及时向学校招生办反映相关情况,后续将研究如何改进。
其实,这种问题不仅出在北大。这几年,全国各地的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上越来越讲究形式,拼创意、拼设计,比谁的包装更能刷爆朋友圈,但文字部分往往是套用老模板,连年不改,有的甚至把语病一并保留,等到寄出去之后,被网友指出问题,再来个 " 感谢指正,会反馈改进 ",然后第二年继续。

网友给北大录取通知书挑毛病,也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网络时代,当大部分人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变得随意,这种全民关注的 " 吹毛求疵 ",可能会吸引更多人重新重视中文表达的细节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