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育儿补贴政策能否撬动生育意愿?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解答

adminddos 2025-08-07 13:36:21 3
育儿补贴政策能否撬动生育意愿?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解答摘要: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深化生育政策优化调整注入了强劲动力,迅速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切期待。

围绕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深耕该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聚焦政策落地和长远发展建言献策。

记者:您认为育儿补贴政策的出台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释放出了哪些重要信号?

贺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在不断加快,低生育和少子化的趋势不断增强,而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较重,成为影响家庭生育意愿实现的重要因素。

这次国家育儿补贴制度落地,正是精准对接家庭育儿需求的重要举措。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政策支持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助力更多家庭敢生育、愿生育。从宏观政策来说,这也是我国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建立和完善生育支持体系的关键一步。

0~3岁婴幼儿照护期是家庭育儿资源投入、精力投入比较密集的阶段,在奶粉、辅食、医疗、照护等方面的开支压力很大,育儿成本高成为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层面的育儿补贴,从制度上为家庭“减负”,释放出明确的激励生育信号,给予家庭稳定的政策预期,缓解家庭育儿的经济焦虑,让更多家庭敢生、也愿意生。

养育子女绝非家庭的“私事”,而是关乎社会延续与人口发展的“国之大者”;生育与育儿所蕴含的劳动价值,更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它不仅维系着家庭的代际传承,更滋养着社会的未来力量。这一政策传递出明确的价值导向,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养育劳动、珍视育儿价值的共识,让每一份为抚育新生命付出的辛劳都能得到应有的认可。

总的来说,育儿补贴制度是一项全国性、普惠式经济补贴制度,具有同标准起步、广范围覆盖、可持续发展、动态式调整等特征。这一制度的落地,不仅和千万家庭的生育意愿、养育压力息息相关,更是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布局里重要的一环,这标志着我国在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育儿经济补贴基本制度建设的关键一步。

记者:育儿补贴政策能否有效撬动生育意愿?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实现?

贺丹:从覆盖范围来看,补贴对象明确为所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群体。据测算,全国每年有2000多万婴幼儿可领取到现金补贴,这意味着政策能惠及上千万的家庭。

作为生育支持体系中的基本制度安排,育儿补贴兼具生育保障与激励导向的双重作用。而这次全国性育儿补贴制度实现的四个基本统一,正是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这四个统一,即补贴对象统一、标准统一、形式统一、发放流程统一,从多个维度为提升家庭生育意愿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补贴对象方面,以往各地的补贴政策多聚焦于二孩、三孩家庭,而这次将一孩生育家庭也纳入政策覆盖范围,实现了三孩生育政策下家庭支持的全面覆盖。这一调整很关键,一孩是家庭生育的起点,让一孩家庭也能感受到政策的支持,改善生育养育子女的体验,才能为后续的家庭再生育决策产生正向影响。

在补贴标准方面,一、二、三孩均按相同标准领取,消除了孩次间的待遇差异。这传递出无论生育几个孩子,家庭都能获得同等力度支持,确保了政策的公平性,能更有效地鼓励有生育意愿的家庭按自身情况安排生育计划。

补贴形式采用现金补贴,这种方式直接方便,群众获得感更强,能快速缓解家庭在育儿过程中的经济压力。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现金补贴可以直接用于购买婴幼儿用品、支付保姆和托育费用等,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从而增强生育的底气。

操作流程上,既可以通过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申领,也可以通过线下申领,简化领取手续,提高了政策的可及性和便利性。高效快捷地享受到补贴,这也能提升家庭对政策的认可度,增强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总的来说,这四个基本统一既保证了国家政策公平性、普惠性和政策的安全性和长期可持续性,又强调了制度的可及性与便利性。这一制度的确立为其他生育支持政策的落地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也为各地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影响生育意愿实现的重要因素,制定符合群众需求的其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留足了空间。

记者:育儿补贴政策在实施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贺丹:首先要兼顾公平性。应确保低收入家庭、多子女家庭等重点群体能切实受益,避免补贴仅仅是“锦上添花”,而起不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其次要考虑可持续性。育儿补贴涉及长期的财政投入,需要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平衡好政策效果与财政承受能力。各地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国家统一政策的全面落实,保障国家政策的长期平稳实施。同时,还要积极落实其他影响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支持政策,协同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生育保险制度扩面,强化辅助生殖服务保障等工作,通过综合施策,达到缓解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此外,需要关注国家和地方政策、育儿补贴政策和其他生育支持政策的有效衔接。各地应在保障国家政策落实到位的情况下,处理好已经出台的政策与国家政策的衔接,将地方资源主要用于解决当地家庭生育养育孩子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同时,应当重视部门间相关制度、管理的有效衔接,如跨部门大数据信息共享等,精准识别补贴对象,提高发放效率。完善托育券、孕产妇补贴、购房优惠等其他经济补贴政策。

另外,应开展制度实施全过程监督,接受管理监察和社会监督。建立政策监测和评估体系,长期跟踪分析育儿补贴制度的政策效果,关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政策评价,包括经济激励的直接效应、配套服务供给的间接价值,为精准优化生育支持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政务平台、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建立常态化监测评估机制,为动态优化政策和政策储备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