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前海财险高管团队更迭频繁 钜盛华所持股权拍卖临阵中止

adminddos 2025-07-18 17:43:25 1
前海财险高管团队更迭频繁 钜盛华所持股权拍卖临阵中止摘要: ...

  来源:中科金融

  近年来,前海财险高管团队更迭频繁,目前核心管理层已精简至四人

  今年开年之际,新疆前海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海财险”)发布了变更董事长的公告,霍建梅自2025年1月21日起任公司董事长。6月,李功霓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同时,前海财险宣布,由霍建梅担任公司临时负责人。目前,除霍建梅外,公司官网公示的高管团队仅有三人,分别是审计责任人王占军,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胡晟,总精算师楠笛。原副总经理李玮玮的相关信息已被撤下。

  近年来,前海财险因股东层面暴露出的问题,一直备受市场关注。此外,前海财险人事变动的频繁往复,也让市场对其经营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愈发关注。

  无论是冻结的股权结构,还是频繁更迭的高管团队,这些不稳定因素投射到经营指标数据上,其表现都难言乐观。2025年一季度,前海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23亿元、-0.19亿元,综合成本率高达201.56%。

  高管更迭

  前海财险作为“宝能系”在金融布局的重要落子,在2016年成立之初便由宝能集团创始人姚振华亲自掌舵,并担任首任董事长。2017年2月,因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存在编制提供虚假材料、违规运用保险资金等问题,姚振华被原保监会撤销任职资格并禁入保险业10年,随后辞去前海财险董事长职务。2017年11月,黄炜“救火”接替姚振华出任董事长;2021年4月,再次出任董事长,直到2022年8月因“个人原因”被有关部门调查。其中,2019年9月,原宝能集团副董事长冀光恒曾短暂履职半年,2020年3月离职后加盟平安系,成为前海财险唯一一位“过渡型”董事长。

  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金融监管局批复了霍建梅的董事长任职资格。公开履历显示,霍建梅曾就职于,并担任集团、专业公司部门和分公司相关负责人。霍建梅是一位保险圈“老将”,此次执掌前海财险被外界视为“临危受命”。

  总经理一职方面,张云飞是前海财险首任总经理,因个人原因于2021年7月辞职,此后该职位一度空缺,由时任董事长黄炜暂代履行总经理职责。2024年3月,李功霓总经理任职资格正式获批,成为前海财险新一任总经理,直至2025年6月,因个人原因辞任。公开履历显示,李功霓拥有二十余年保险行业从业经验,曾任职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保险有限公司、鼎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任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李玮玮担任前海财险副总经理。而目前官网披露的高管名单中并无李玮玮的相关信息。

  薪酬方面,2024年,前海财险董事、监事和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最高薪酬为400万元。

*前海财险2024年董监高薪酬情况,截图自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前海财险2024年董监高薪酬情况,截图自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前海财险往年经营业务情况,截图自企业预警通*前海财险往年经营业务情况,截图自企业预警通

  保险业务收入方面上,2016年,前海财险成立之初仅0.55亿元,2017年凭借“宝能系”资源倾斜,以1751.98%的同比增速跃升至10.24亿元;2018-2019年延续扩张,分别以50.6%、47%的增速攀升至15.42亿元、22.66亿元的峰值。但2020年起,伴随高管团队频繁更迭,战略连贯性断裂,收入连续三年出现下滑。2020年为21.31亿元(-5.94%),2021年为19.39亿元(-9.04%),2022年为14.43亿元(-25.55%),2023年短暂回升至15.64亿元(+8.39%),2024年又回落至15.25亿元(-2.5%),增长势能已难复往日。

  净利润层面,前海财险仅2016年(0.01亿元)、2022年(0.23亿元)实现微利,其余年份均深陷亏损泥沼。2017年,因业务扩张与成本失控,录得-9600.59%的同比降幅,净亏损1.33亿元;2018年亏损扩大至2.21亿元。2019-2021年,虽亏损收窄,分别为-1.3亿元、-0.72亿元、-0.18亿元,但2023年、2024年又因治理效率低下,亏损金额反弹至0.89亿元、1.12亿元,累计亏损超7.5亿元。

  股权拍卖 悬念迭起

  2021年,原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监管办法》”)规定,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质押银行保险机构股权数量超过其所持股权数量的50%时,大股东及其所提名董事不得行使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上的表决权。

  原银保监会2021年出台的《监管办法》,原本为约束银保机构大股东的资本操纵,在前海财险却演变为残酷注脚。四家股东近58%股权遭司法冻结,股东的表决权因股权冻结悄然“失能”。

  前海财险共有五位股东,持股比例均为20%。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前海财险大部分股权均处于被司法冻结状态。除深圳粤商物流有限公司全部正常持股外,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钜盛华公司”)、深圳市深粤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凯信恒有限公司、深圳建业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均有股权被司法冻结,冻结比例分别为20%、17.2%、0.7%、20%。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前海财险目前仅有两位非独立董事,除霍建梅外,另一位董事郭阻尼则来自股东方钜盛华公司,郭阻尼曾在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工作。

  6月16日,阿里司法拍卖平台显示,钜盛华公司持有前海财险20%的股权将于2025年7月21日被拍卖,评估价4400万元,起拍价3080万元。该拍卖已吸引761次围观。对此,前海财险在公司官网发布公告称,拍卖事项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公司将密切关注后续进展,同时做好风险隔离,确保公司稳健运行,维护好全体股东、保险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注意到,目前该拍卖已中止,因案外人对法院的执行行为提起了执行异议。一般来说,即使股东因自身经营情况不佳陷入股权司法冻结状态,一旦走上司法拍卖,保险公司的股权便可能卷入结构重构的漩涡。

  偿付能力承压

  最新一期偿付能力报告披露,2024年二、三季度,前海财险的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仍未走出偿付能力不达标的险企队列。此前,该公司已连续多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C。

  前海财险曾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透露,2024年一季度,前海财险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提升至124.15%,该指标的稳步上升也将对风险综合评级的可资本化风险评分产生积极的影响,公司有望在2024年将风险综合评级结果提升至B类。目前来看,前海财险扭转风险综合评级仍面临一定压力。

  2025年一季度末,前海财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104.67%,较上季度末出现小幅下降。而根据预测数,2025年二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将跌破100%。

  对此,前海财险在偿付能力报告中提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为由于经营尚未实现盈利而导致实际资本逐渐损耗。最低资本方面,随着公司业务结构和业务规模的优化,预计公司保险风险最低资本将会逐步下降,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则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但若业务品质和经营改善程度无法达到预期,可能会导致公司实际资本进一步下降,进而偿付能力可能会面临进一步下降的风险。

  偿付能力不达标亦为前海财险关上了开展互联网财险新业务的大门。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互联网保险公司之外的财产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应符合以下条件:最近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最近连续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B类及以上等。随着新规发布,前海财险便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根据要求,公司已暂停开展互联网财产保险新业务。

  最直观来看,开展互联网财险保险业务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快速触达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尤其适合车险、短期健康险、旅行险等标准化险种的规模化推广,快速扩大客户基数。另外还能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效率,如省去代理人佣金等成本,通过线上自助投保、智能核保、自动化理赔等流程,压缩综合费用率。

  不难看出,前海财险经营尚未实现盈利与承保亏损有关。2022年末,该公司综合成本率仅99.5%,不仅展现出亮眼的承保业绩,当年更实现净利润盈利。但自2023年开始,这一指标开始攀升,当年末综合成本率高达118.88%;2024年末,进一步上升至137.03%。2025年一季度,前海财险的综合成本率已严重超过100%的承保盈亏线,达201.56%。

  资产端方面, 2025年一季度末,前海财险的投资收益率、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0.51%、0.56%。上述两项指标近三年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48%、2.06%。财险公司资产端与负债端双轮驱动,二者互为支撑、动态平衡。资产端未能完全反哺承保端,使得前海财险的盈利能力面临挑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