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张雪峰现象:一场关于流量、教育与选择焦虑的投影

adminddos 2025-08-04 15:09:27 1
张雪峰现象:一场关于流量、教育与选择焦虑的投影摘要: ...

  2025年7月17日,张雪峰参加完江苏省人大代表的年中专题调研会,从姑苏区骑了半小时电动车,赶回峰学蔚来公司总部,与新浪财经CEO邓庆旭进行了一场长达四个小时的对话。

  在苏州,张雪峰的日常通勤工具就是小电驴。他不买房,也没有配车,过着物质意义上极为简单的生活。对此,他在采访中表示:“我个人消费没有任何欲望。”

  而在故事的另一面,今天的张雪峰,正处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个不断升温的行业中心。峰学蔚来旗下的志愿填报服务供不应求,屡屡创造行业销售神话。张雪峰本人的一举一动,更是随时牵动着媒体和公众的神经,每一句话,都有可能登上热搜,被切割、放大, 成为折射时代情绪的棱镜。

  有人认为他揭示了教育体系里少有人明说的真相,为普通家庭厘清利弊;也有人批评他太过功利,是贩卖焦虑、利用升学竞争敛财的投机分子。

  外界众说纷纭,而张雪峰的存在本身,从很多意义上而言,已构成一种时代现象。围绕他而生的热议背后,是复杂的教育体系所承载的不安和希望,以及无数家庭对子女人生路径的焦虑与想象。

  1.规划未来的生意

  2016年,一条题为《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视频横空出世,令彼时还是一普通考研讲师的张雪峰一战成名。访谈中,他回忆起当时情状,仍有历历在目的感慨:“当时我是在太原,坐飞机到上海虹桥,上飞机的时候还没事,下了飞机的时候就不行了。因为我有一个微信号是专门加学生的,从50%多的电震到没电。”

  自此,张雪峰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事业也一路高歌猛进。2021年,他创办峰学蔚来,深耕高考志愿填报,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拓展自己的商业版图。

  高考,一向被视为中国家庭里的大事。除了拼分数,填志愿同样关键,正所谓“考得好,还要报得巧”。

  而自 2014年起推行的新高考改革进一步提升了志愿填报的地位。一方面通过“3+3”或”3+1+2”选科模式取代传统文理分科,极大拓宽了学生的学科组合选择空间;另一方面新高考“院校专业组”和“专业+院校”志愿填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在志愿填报时的选择自由度与匹配精度。但自由的背后,是几何级数上升的复杂度。面对数十甚至上百个志愿选项,许多学生和家长深感无措,对志愿填报服务的需求也就应运而生。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达到10.9亿元,超过九成考生有意愿寻求专业帮助。张雪峰和他创立的峰学蔚来,就是这一波志愿填报服务潮流中的典型代表。

  不过,抛开时代机遇,张雪峰能够在行业中崭露头角,也确有其自身的过人之处。

  早年做线下考研讲师时,张雪峰便自发利用业余时间,把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所有学校的招生专业目录整理成清晰的Excel表格:“我又不会其他系统的什么爬虫,那时候没有python,什么都没有。我就自己拿着鼠标复制,然后哗右键然后粘贴复制,然后分成我自己的Excel表格。光内科学就1081页,外科学是1082页,白天赶路,晚上讲课,大半夜我就干这个事。”

  凭借这些苦功,张雪峰一点一滴建立了对院校的系统认知,也逐步积累起自己在行业中的专业资本。这个“笨办法“也延续到了峰学蔚来。按照张雪峰的培训要求,新员工入职,第一课便是啃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14个学科门类,100多个一级学科,500多个本科专业,一个星期之内我随便给你说一个专业,你必须告诉我它是属于哪个一级学科。我随便给你说个学校,你必须告诉我学校所在地在哪里,它有几个校区它要做大量的工作,一个月考核完不成,学校专业学知识学不到位,学校学不到位,淘汰了。”

  大规模的信息整理与系统培训,的确让张雪峰及其团队在志愿填报行业中脱颖而出。然而,随着这一赛道愈发火热,入局者不断增多,信息差正在迅速缩小。尤其到了近两年,人工智能崛起和大公司进场让不少人预测:AI迟早会取代张雪峰,毕竟它更快、更全面,也更便宜。

  对此,张雪峰却并不太忧虑,因为与人生规划相关的问题,往往不存在基于算法的标准答案:

  “如果说你经常看我直播的话,你会发现在网上经常在我直播间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张老师我们家孩子在河北高考考了580分,报什么学校最好,你觉得这有答案吗?”

  更有一些时刻,服务的价值早已超越考学本身。像有一回,张雪峰团队服务的一个孩子高考失利,电话那头孩子一直哭,妈妈紧紧拽着孩子的衣服,生怕孩子会有什么极端念头。在危机时刻,张雪峰花了整整两个小时安慰孩子,诚恳地跟孩子讨论怎么去面对未来的人生:“我们就没聊报志愿的事儿。”

  2.在永恒的波动之中

  张雪峰的家乡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与“富裕”这个地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直到2017年,该县才从国家级贫困县序列中退出。

  如今,他为无数考生提供人生规划的参考,但将时间倒转回当年,张雪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颇有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意味。高考之后,他在懵懂中填报志愿,最终被录取到郑州大学给排水专业:“那是我第一次出齐齐哈尔,我高考完,至于说你后来说说你有没有想过你将来会干什么或者怎么样的,我完全没想过。”

  成名于信息不对称的夹缝,又被裹挟在情绪的洪流之中,如今,张雪峰早已不是当年初出茅庐的小镇青年。他的短视频片段在网络上病毒式传播,频频登上热搜,即使不甚了解张雪峰也不关注高考的人,都对诸如“别报新闻”、“文科就是服务业”的言论有所耳闻。

  名声为他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利益,当然也有负累。有一次张雪峰去澡堂,脱得赤条条的,被旁边大哥认出来拉着他合影,“很尴尬”。这类生活插曲尚属无伤大雅,然而在互联网上,舆论显然没有那么平和。

  针对张雪峰的评论似乎总是很激烈,一面是支持者甚众,另一面,是从未间断的批评甚至攻击,这也许并不意外——与他相关的话题,总能精准踩中公众最敏感的神经。对于骂声,张雪峰显得淡然: “你不要指望你所有人都会喜欢你,那不可能的”。

  但他也无法全然超脱物外:“我中国有一句话叫人在做,天在看,我觉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妈不行。所以说有的时候我就经常去还得去安慰她。”

  这或许就是做互联网红人必经的修炼,恰如张雪峰所言,“你挣的就是这个钱”。

  张雪峰的确挣到了钱。盛名之下,峰学蔚来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从来不愁销路。据媒体报道,2025年峰学蔚来旗下高考志愿服务项目梦想卡和圆梦卡售价分别达到12999和18999元,较去年各上涨1000元。

  盛况之下也有隐忧。张雪峰本人强烈的品牌效应,在为公司带来利润的同时,也意味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巨大不确定性。互联网世界飞速旋转,潮水瞬息万变,昨日万众瞩目的网络红人,今天可能就因为一句话、一件事而“塌房“。恰如张雪峰所言,许多网红最终都会在流量焦虑。而从那条7分钟视频开始,张雪峰已经红了九年,许多在他之后涌现的网红都已销声匿迹,类似的焦虑想必同样存在他的心头。

  流量终有耗竭,个人精力也存在边界。谈到公司未来的规划,他直言:“(去张雪峰化)这是一定要做的,你看我们现在做图书也好,包括做网剧也好,就是要把所谓的名气和名称做产品给它积累下来。”

  把握公司战略方向,寻找新的机会和增长点,是如今作为管理者的张雪峰对自我的定位。谈到由单打独斗向创业的转变,他不止一次提到“商业嗅觉”的重要性。而这的确是他的长板。早在2014年高考改革文件发布伊始,张雪峰就敏锐捕捉到其中的巨大潜力,提前关注起志愿填报的变化。同样,2016年那条视频大放异彩,他即判断短视频将重塑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于是开始着手制作内容紧凑、观点鲜明的视频内容,逐步建立起自己在网络世界的影响力。接下来,在行业愈发错综复杂的竞争格局中,张雪峰需要为峰学蔚来继续寻觅下一个风口。

  “只有你做了企业以后,你才会真正的感觉到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

  3.人生的意义是体验

  “明年我们公司要做到什么程度,这对我来讲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开心。”

  “开心”这个词,在访谈中反复出现。谈到女儿的成长,张雪峰说的是“她开心就行,我对她没有任何要求”;言及企业经营,他也毫不掩饰:“让我最开心的,就是我们这帮公司的员工大家开心。”

  张雪峰的“开心哲学”,体现在企业管理大大小小的具体实践中:峰学蔚来推行“上四休三”,设立寒暑期,每月还有三天小长假。作为一家经营单位,不设KPI这一条,更是让不少企业家瞠目。

  在以绩效为导向、不进则退的商业世界中,这样的理念显得格外理想主义。但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张雪峰声称自己不看数据,峰学蔚来的业绩却一路上扬:团队规模扩展至数百人,业务也从志愿填报逐步拓展至教辅、研学、内容制作等多个方向。

  在峰学蔚来内部,张雪峰发展出一套近似乌托邦的信任和激励机制:“我会给(员工)很多的机会。我就经常跟我们公司员工讲,因为你来的晚,升职是不太可能,但是我可以想办法让你加薪。”

  这种管理模式或许也正是张雪峰个人风格的自然延伸。除了公事,张雪峰会切实地关照员工们的私人生活。对于资深员工,峰学蔚来提供无息借款买房,支持大家读书深造,颇有东北式企业讲人情、重集体、为员工包办一切的遗风。某种意义上而言,张雪峰不是单纯地将企业当作组织来运营,也像是在经营一个大家庭。

  听这些事,或许会觉得反差——外界对张雪峰的印象往往是“实用主义者”:他因志愿填报咨询中的直言快语走红,因强调专业与就业的匹配而被广泛关注,也因此常常被批评只关注薪资和前景,忽视了兴趣和热爱。何以如今又大谈“开心“,在许多事上表现出不以目标为导向的反叛精神?

  当然,这可以被解读为财富自由后的率性而为。像是那句尽管常常被误用、但的确在很多人心里留下刻痕的引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背后是一个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中十分古典的许诺:眼下考虑现实问题是为了换取今后追求理想的自由。一言以蔽之,有钱了想干嘛干嘛。

  又或许,观者可以对之做更宽和的想象:所谓理想与现实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辩论,而是在不同境遇、不同阶段中永恒流动的课题。就像张雪峰所言,不希望年轻人被某一种成功的标准、某一个名校的光环绑架,而是寻找到实现自我的内在动能:

  “你在评价一个人,他所谓的好坏也好,或者说是怎么样也好,我觉得这个标准它不应该是唯一的。如果说你以一个标准为唯一标准的话,一定有人是不合格的,但是如果说我们的评价标准换一个,他也许不一样。”

  尾声

  访谈接近尾声时,又聊起了当年他报考郑州大学的经历。关于那个“给排水专业”,张雪峰已经记不清到底是自己填的,还是被调剂进去的了:“我记得是没报,我妈非得说我报了,反正也无所谓不重要。”

  这是一个很有深意的时刻——当时间的跨度足够长,即便是一个以志愿填报闻名的人,在回看当初的选择时,也可以淡然地说出一句:“无所谓,不重要。”

  或许这正是张雪峰在多年之后想传达的态度:选择固然重要,但人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这也像访谈结束时他送给年轻人的话:“Enjoy your life!”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