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财联社
《科创板日报》8月2日讯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的横空出世,引着一票巨头拉开了AI争夺战的序幕。如今900多天过去,巨额资本开支终于开始转为实实在在的利润增长——在AI技术上跑的最快的几家公司,开始在AI上赚钱了。
最新一轮美股财报季中,谷歌、微软、Meta都交出了堪称“炸场”的业绩数据:
谷歌母公司Alphabet第二季度营收964.2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净利润281.96亿美元,同比增长19.4%,业绩超出预期。
微软第四财季营收764.4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智能云业务(含Azure)营收298.8亿美元,同比增长26%,均超出预期;同期净利润272亿美元,同比增长24%。
Meta第二季度营收475.2亿美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183.4亿美元,同比增长36%。
在本就重金砸向AI的背景下,几家科技巨头进一步加大了AI投资力度。
谷歌第二季度资本支出224.46亿美元,同比增长七成,环比增超三成;2025年全年资本支出规划上调100亿美元至850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进一步增加。
微软预计,2026财年第一季度的资本支出将超过300亿美元,同比增幅将超过50%,远高于分析师们此前预期的242.3亿美元。
Meta全年资本支出规划在660亿美元至720亿美元之间,较此前规划下限有所提高,2026年资本支出将“同样显著增长”。
为何上调资本开支?最简单直接的答案即是为了AI基建:投入AI服务器、网络、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谷歌、微软、Meta都谈到了AI算力依旧短缺。
当然在这之中,Meta还要加上一条“为了人才战”。毕竟之前扎克伯格从硅谷各家公司大肆挖人,“基建和人才将是(Meta)首要优先事项”,而员工薪酬将成为公司2026年费用增长的第二大驱动因素。
除此之外,从近期表态来看,OpenAI和xAI也没有减弱AI基建的投入力度。其中OpenAI CEO Sam Altman 7月21日在社交平台发文称,预计年底将有100万片GPU上线,供应商包含微软、甲骨文、CoreWeave等云服务商;马斯克7月23日也在社媒上强调,将继续加码算力投资,目标5年内上线等效5000万片H100的计算集群。
▌AI开始“造血”
时钟转到一年前,我们曾写过一篇《ChatGPT问世600天,AI遭遇梦醒时分》的报道,彼时这些科技巨头们交出的财报并不能让市场满意,AI巨额资本开支换不回对等实际收益。在财报会上,谷歌CEO Sundar Pichai不断被分析师们问到:谷歌每个季度在AI上投资120亿美元,什么时候才能开始产生回报?
大手笔、砸重金,AI值吗?
站在一年后的今天,此前在这个问题上还稍显踌躇的科技巨头们,终于能拿出财报和用户数据挺胸回答:值。
谷歌Gemini应用月活用户已达到4.5亿,第二季度每日调用量环比增长50%,Gemini使用量同比飙升35倍。公司5月每月输出480万亿tokens,6月这一数字便已增长至980万亿;视频生成模型Veo3成为爆款产品,5月以来已生成超7,000万个视频;AI overview月活超20亿(上季度月活15亿),货币化率与传统搜索大体相当——多位分析师指出,AI对谷歌所有业务均产生正向影响,谷歌在AI上的投入正“全面取得回报”。
微软在这次的财报和电话会中,首次公布了两项数据:一项是公司首次以美元披露了Azure业务规模,2025年财年Azure及其他云服务营收超过750亿美元,同比增长34%;另一项是Copilot月活数据,其Copilot系列(含企业版和消费者版)月活跃用户达1亿。微软表示,Microsoft 365 Copilot的采用提高了Microsoft 365商业云产品(例如Office生产力软件包)的每用户收入。
AI也已成为驱动Meta业务增长的核心引擎。第二季度其营业利润率已高达43%,在财报会上扎克伯格强调,这主要归功于AI为广告系统带来的效率红利。AI推动下,Instagram广告转化率提升约5%,Facebook提升3%,且AI创意工具受到小型广告主欢迎。此外,AI助手Meta AI月活跃用户已超过10亿,正向更广泛场景渗透。
据梳理,科技巨头们的AI货币化路径各有侧重,但也十分清晰:
OpenAI利用模型的先发优势挖掘高端用户;谷歌利用独有的全栈优势驱动产品矩阵变现;AWS聚焦卖铲模式(按量计费的云模式+AI平台服务及SaaS);微软专注平台(Azure云)+增值订阅;Meta则深度赋能广告+社交、储备眼镜等终端业务。
分析师指出,各家看到了AI在赋能传统业务、打通存量业务、拓展增量业务上的极大潜力,AI在智能云/Agent/模型API调用费/软件溢价订阅/广告与内容变现领域依然存在大量价值,促使各大巨头加速投入。
联博美国增长基金主管Jim Tierney直言,虽然资本支出还是“看不到尽头”,但由于这些科技巨头(的AI投资)正在展示回报,因此投资者态度已截然不同;在云计算收入和AI服务销售增长的双重推动下,市场的积极反应“的确令人瞩目”。
▌“FOMO 2.0”
在科技巨头的AI投资狂潮中,“FOMO”这个词可以说是一直伴随左右。FOMO全称为fear of missing out,中文译为“错失恐惧症”,即害怕错失机遇。
谷歌和Meta都曾袒露过这种“怕”。
扎克伯格表示,一旦落后了,“你会在未来10-15年最重要的技术中失去站位。”谷歌CEO Sundar Pichai同样认为,在这样一场技术浪潮面前,“投资不足的风险远远大于投资过多的风险”,只要能占据领先身位,过多的资本开支也只能算是“很小的代价”。
ChatGPT面世之初,这些巨头们因技术颠覆恐慌而仓促入场加码,彼时的投资意在“占位”。但站在当下时点,当AI投资回报路径逐渐清晰,AI开始真正“造血”,科技巨头们似乎反而陷入了更为激烈的“FOMO 2.0”。
比如OpenAI,即使公司今年收入大幅增长、全年营收有望达到120亿美元左右,但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依旧困扰着OpenAI。有分析指出,OpenAI每1美元收入都伴随着2.25美元成本,粗略估计该公司今年的运营支出预计将超过280亿美元。为了保持领先身位,OpenAI依旧需要筹措巨资。据悉,OpenAI正在为今年3月宣布的400亿美元融资计划努力,本周一重新开启了融资进程,向新老投资者寻求资金。
还有亚马逊,虽然公司最新交出的财报中,多项数据都超出了分析师预期,但“优秀却不够惊艳”的AWS业务表现还是拖累了股价。有分析师直接用“非常令人失望”形容AWS的销售增幅,还有分析师认为AWS缺少强有力的AI大模型,担心其AI开发落后对手。
AI产业的马太效应比互联网时代更为显著,领先者凭借数据、算力及用户习惯的积累形成“滚雪球效应”,后来者翻盘成本呈指数级攀升,但模型迭代、硬件升级、生态更新,无一不需要持续重金投入。
统计数据显示,谷歌、微软、Meta和亚马逊四家公司,预计今年将在数据中心等AI基建上投入超3500亿美元,2026年将超过4000亿美元。
“只要营收和订单数字在那儿,它们就可以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 Jefferies分析师Brent Thill表示,“这是一场持续的资本支出战……大概有五家公司可以达到参与竞争所需的支出规模。大多数投资者认为,如果一家公司不这样做,其他公司也会这样做。”
几家科技巨头走出的路径,都验证了AI转为“造血”利润中心的可行性。ROI日渐清晰的同时,对于巨头们而言,“放松”反而是最危险的选项。毕竟AI时代的竞争没有“中场休息”,要么在狂奔中进化,要么在停滞中消亡。
(科创板日报 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