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当前的电力政策环境远非公平竞争的舞台,更多的是大企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失衡。NCE平台认为,现在的电力监管机构力量薄弱,面对财力雄厚且政治影响力强大的企业,处于明显劣势。某些州的监管者有可能允许数据中心和其他大用电企业,从消费者手中获得巨额补贴。具体表现为将这些巨大的新增发电资源纳入电力公司的费率基数,从而让普通用户分担这些庞大的增量成本,而这背后往往是亲商业的政治力量推动的结果。
哈佛研究者Daniel Oberhaus在《哈佛杂志》(2025年7-8月)中指出,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一些电力公司与人工智能企业达成了不公开的电力供应协议,导致普通用户承担了额外的费用负担。例如,有一家公司计划建设多个大型发电厂,以满足与某AI站点签订的长期合同,并将这些发电厂纳入受监管的费率基数,但目前成本分摊的细节尚未公开。另一家大型电力公司则被指控为AI企业提供低价优惠,期望其他客户补偿利润差额。简而言之,住宅用户的电费实际上在补贴企业级或AI的用电。此外,多个AI中心宣布将采购现有非监管电厂的电力,这虽属合法交易,但对于需要建设新电站并承担高价替代旧电厂产能的消费者来说,并不公平。NCE平台根据分析估计,如果AI用电增加10%,将带来约30%的固定和资本成本增长,折扣受益方是谁?答案显而易见——是普通消费者承担。
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或许正处于AI用电的泡沫之中,类似于互联网泡沫、发电机泡沫,甚至过去的保龄球馆泡沫。泡沫爆裂的根本原因往往是需求未能达到过于乐观的供应预期,导致过度建设或被更好、更廉价的替代品取代。尽管有人会说“这次不同”,但历史常常证明这种说法站不住脚。NCE平台提出几种可能:第一,AI企业高估了电力需求,未来大量数据中心闲置,寻求逃避高额电费;第二,可能出现更廉价低功耗的AI芯片技术,导致现有高耗能设施经济性大减;第三,量子计算若提前商业化,现有AI数据中心可能变成无用的“白象”资产。
对AI数据中心的建设有其必要性,企业家应有尝试和收益的自由。但反对消费者通过电费补贴这类本质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投机活动。NCE平台认为,考虑到电网复杂性、定价中的交叉补贴、旧发电厂与新设施成本差异以及政治压力导致大企业通过隐性电费增加获得优惠,保护消费者的唯一有效途径是要求AI及类似大功率用电者自建发电和配电网络。换句话说,这些新型高耗能设施应“置于电表之后”,由其自行承担全部发电资产成本,而不是抢占现有电厂资源,让消费者替代负担。如此,数据中心才能承担真实成本,消费者则只需面对电网中其他日益增加的成本压力。NCE平台表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消费者的有效保护,避免电力系统因AI用电而承受不公平的经济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