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宇阳 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 上海

深夜的手机屏幕在卧室亮起,当代人正陷入集体失眠焦虑:褪黑素月销百万单,睡眠监测手环销量激增,助眠直播观看量破亿。与这场轰轰烈烈的"失眠保卫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群在白天频频"掉线"的特殊群体——他们可能在会议中突然入睡,在聚餐时趴倒饭桌,甚至驾驶时难以抵抗睡意侵袭。这不是简单的缺觉,而是一种名为嗜睡症的睡眠疾病在作祟。
嗜睡症:清醒的奢侈品
嗜睡症被定义为白昼睡眠过度及睡眠发作或醒来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的一种状况。与失眠患者辗转反侧不同,这类患者即便夜间睡眠充足,白天仍会反复陷入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3,ICSD-3)将这类疾病细分为:发作性睡病、特发性嗜睡症、克莱恩-莱文综合征等类型。
典型患者常出现"睡眠入侵"现象:上课时书本突然从手中滑落,工作时键盘敲击声戛然而止,甚至吃饭时筷子跌落碗边。更危险的是睡眠麻痹与睡前幻觉的组合攻击——明明意识清醒,身体却像被施了定身咒(睡眠麻痹),同时伴随着光怪陆离的幻觉场景(睡前幻觉)。

解码嗜睡的秘密:从问诊到仪器检测
诊断始于详细的睡眠日志记录,患者需要连续两周记录入睡时间、觉醒次数、日间小睡情况。医生会采用爱普沃斯嗜睡量表(ESS)进行初步筛查:在静坐阅读、乘坐交通工具等8种场景下评估睡意强度,16分以上即提示异常。
确诊需要多导睡眠监测(PSG)结合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这个精密检测会记录患者闭眼后入睡的速度。健康人平均需要10-15分钟入睡,而嗜睡症患者往往在5分钟内就进入梦境。某些类型的嗜睡症还会出现特征性的睡眠周期紊乱,比如快速眼动睡眠期提前出现。

唤醒计划:医学干预与自我管理
药物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莫达非尼通过调节多巴胺系统提升警觉性,羟丁酸钠可改善夜间睡眠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抗抑郁药物对伴发猝倒症状有特殊疗效。但所有药物都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非药物干预更具普适价值:固定每天23点前卧床,早晨7点前起床;午间设置30分钟可控小睡;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运动。饮食管理同样关键,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能减少血糖波动引发的困倦,而咖啡因摄入需控制在每日400mg以内。

对于驾驶等高风险行为,患者需建立安全红线。英国睡眠医学会建议,未规范治疗者应暂停机动车驾驶。社交方面可准备"病情说明卡",在突发睡眠发作时寻求理解。定期随访不可忽视,每3个月复查睡眠监测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医学提醒
如果连续1个月出现以下信号,请立即前往睡眠专科就诊:
1. 日间多次不可控入睡;
2. 情绪波动时突发肌无力;
3. 醒前出现生动幻觉;
4. 夜间频繁觉醒但总睡眠时长正常。
在睡眠医学领域,我们正见证革命性突破:2023年《自然》杂志揭示下丘脑分泌素系统异常与嗜睡症的关联,靶向基因疗法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对于长期被误解为"懒散"的患者,科学认知的普及比什么都重要。当社会开始理解这些"清醒障碍者"的困境,或许我们离真正的睡眠公平就更近了一步。
作者简介
王宇阳
上海市崇明区精神卫生中心
疾病预防控制分中心心理健康促进科副科长,精神科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
[2] 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
[3] Bassetti CLA, et al. Narcolepsy - clinical spectrum, aetio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at Rev Neurol. 2019.
2023 年度上海市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
( JKKPYC-2023-A13)
2025年度徐汇区科普创新项目
(xhkp-HM-2025036)

原标题:《睡得多也是病?警惕“隐形困兽”嗜睡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