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01亿元至216亿元,同比下降39.5%至43.7%,扣非净利润降幅相近。这一数据反映出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石油石化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化工市场毛利低迷等多重压力对公司经营的冲击。此前发布的生产经营数据显示,公司在油气产量增长的同时,原油加工量、成品油销量等关键指标出现下滑,凸显行业结构性调整的紧迫性。
核心财务数据透视:盈利下滑背后的深层矛盾
上半年净利润同比降幅近四成,主要源于三大核心因素:
国际原油价格深度调整:2025年上半年布伦特原油均价为70.81美元/桶,同比下跌15.11%;WTI原油均价67.52美元/桶,同比跌幅达14.33%。油价下跌直接导致上游勘探开发板块收入缩水,尽管公司通过成本控制将油气当量产量提升2.0%至262.81百万桶油当量,但原油实现价格下降使得该板块利润同比减少11亿元(2025Q1数据)。
炼化行业存量竞争加剧:国内炼油产能逼近10亿吨政策红线,叠加地炼产能出清缓慢,行业陷入"量价双杀"困境。公司原油加工量同比下降5.3%至119.97百万吨,炼油毛利从去年同期的7.1美元/桶降至6.2美元/桶,炼油板块利润同比减少45亿元。与此同时,境内成品油总经销量下降3.4%至87.05百万吨,新能源替代效应加速显现,汽油需求受电动车冲击持续萎缩。
化工板块盈利修复乏力:尽管乙烯产量同比增长16.4%至7563千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产量分别增长12.8%和18.6%,但化工市场整体呈现"收入增长、利润承压"特征。受新产能集中释放和需求疲软影响,聚乙烯、聚丙烯等产品价格同比下跌4%-2%,化工板块仍处于亏损状态,上半年经营亏损同比收窄但未实现转正。
生产经营优化:应对危机的主动破局
面对严峻形势,公司采取多维度措施对冲风险:
上游稳油增气降本:通过页岩气高效开发和老油田精细挖潜,天然气产量占比提升至38%,单位操作成本同比下降5.2%。涪陵页岩气田持续稳产,成为国内首个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
炼化结构深度调整:实施"减油增化"战略,化工轻油收率提升至72%,乙烯原料轻质化率突破60%。镇海炼化、茂名石化等基地加速向高端碳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延伸,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高至35%。
营销网络转型升级:推进"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建设,上半年新增充电桩1200个、换电站50座,非油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28%。在长三角、珠三角试点"油电混合"配送模式,成品油物流成本降低8%。
行业变局中的战略突围
当前石油石化行业正经历三重变革:
能源转型加速:全球原油需求增速放缓至1.2%,新能源占比突破20%。公司规划到2025年建成1000座加氢站、5000座换电站,生物航煤产能提升至50万吨/年,布局光伏制氢、绿电炼化等前沿领域。
化工产业高端化重构:国内化工品自给率已达85%,但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等仍依赖进口。公司依托镇海基地、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重点发展茂金属聚乙烯、EVA胶膜等产品,目标2025年化工新材料占比提升至40%。
国际竞争格局重塑:OPEC+增产与美国页岩油复苏形成博弈,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油价波动。公司通过长期协议锁定中东原油资源,同时参股俄罗斯北极LNG项目,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
市场展望与投资价值
2025年上半年是中国石化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短期业绩下滑是行业结构性调整的必然阵痛。公司通过"上游稳、中游调、下游扩"的战略布局,正在构建油气、化工、新能源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随着油价企稳回升和化工周期复苏,叠加国企改革深化带来的效率提升,中国石化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业绩环比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