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头疼!信达澳亚

adminddos 2025-07-31 22:15:43 4
头疼!信达澳亚摘要: ...

  来源:券业行家

  头疼!信达澳亚

  近期,信达澳亚基金麻烦不断。高管层一年间 5 位副总接连变动——业绩惨淡的王建华离任,明星经理冯明远转岗,更有李淑彦因 “老鼠仓” 被罚。规模缩水、产品滞销、收入下滑,叠加高管跨界管理等问题,这家曾从百亿跃升至千亿的基金公司,正深陷困局,前路迷茫。

  一波接一波的人事变动

  7月30日,信达澳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达澳亚”)发布公告称副总王建华因个人原因于7月28日离任。此前在1月9日,王建华已卸任所有在管基金经理一职,如今其副总经理的职务也不再担任。数据显示其在管理的基金任职回报均为负数,其中信澳新目标灵活配置混合A任职回报为-36.93%。

  图1:王建华历史业绩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网,券业行家整理

  事实上,信达澳亚近一年来高管变动频繁,自2024年10月以来,公司已有5位副总离职,除了李淑彦由于“老鼠仓”事件离职之外,其余副总卸任后依旧担任公司其他职务:前百亿明星基金经理冯明远转任首席投资官、固收老将宋加旺继续担任固收首席投资官、魏庆孔卸任后转任公司首席市场官。

  图2:信达澳亚近期离职副总

  数据来源:Wind,券业行家整理

  业绩和规矩是硬伤

  业绩与合规压力是公司近期人才变动频繁的主要原因。除了王建华业绩较差以外,前明星基金经理冯明远近几年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同样有所下降,几只2021年成立的基金业绩也比较感人,任职回报最接近-30%。另一位管理固收的宋加旺同样表现平平,其管理的两只基金同类排名同样处于垫底水平。

  图3:冯明远历史业绩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网,券业行家整理

  而根据2024年11月证监会四川监管局的罚单,李淑彦在2021-2023年间对外人透露了“”、“”、“”、“”、“”、“”、“”、“”8只股票的未公开信息并暗示他人交易”、“”2只股票,合计被罚+没收违法所得154.29万元。此事也暴露了公司合规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过我们惊讶的发现彼时公司督察长为徐伟文,现在居然是公司的首席信息官,看来公司的高管还是比较多才多艺的。

  日子不好过

  与其他基金不同的是,信达澳亚的基金规模并没有趁着今年行情转好而继续增长,2025Q2公司的基金规模1030.1亿元较2024Q4同比变动-25%,排名也从49名跌到60名。和其他发展不佳的基金一样,公司“高费率”的股票+混合基金表现不是很令人满意,4只股票基金3年以来收益全部亏损,在公司31只成立3年以上的混合基金中,25只基金近3年收益为负(初始基金口径)。

  信达澳亚的差强人意的业绩表现也体现到了基金规模上。截至目前,公司总共82只基金中,22只基金的规模小于5000万“生死线”,其中约41%的基金为偏股混合型基金(高费率)。不仅如此,近1年来已有两只基金因募集规模不足而导致发行失败(信澳通合进取三个月持有A和信澳添泰稳健三个月持有A)(初始基金口径)。

  图4:信达澳亚小于5000万基金列表

  数据来源:Wind,券业行家整理

  业绩的增长受阻也直接导致了公司收入下降,2022年后,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下跌-12.26%/-18.45%和-31.24%/-42.22%;从公司的表现来看,恐怕收入还要再低迷一阵子。

  头疼的总经理

  公司现任总经理朱永强自2019年走马上任,彼时的信达澳亚还处于百亿体量的发展阶段,在行业中并不起眼。而在他掌舵的这几年里,公司规模一路攀升,如今已突破千亿大关,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这样的成绩背后,朱永强的付出无疑是不可替代的。

  然而,在亮眼的整体规模数据背后,结构性的问题逐渐显现。数据显示,公司的股票基金规模从2019年末的36亿增长到现在的87亿,增长幅度相对有限。这不禁让人思考,在行业普遍看重高费率股票基金市场的当下,朱永强似乎对这一领域的投入略显不足。

  如今,随着公募降费政策的持续推进以及浮动费率模式的逐步推广,加上行业内人才流失等因素的影响,市场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朱永强坦言:“过去两三年行业,尤其是权益基金普遍亏损,客户体验不佳。基于这两方面背景,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既是行业发展应有之义,也是重塑行业形象地位的关键之举。”这让外界更加期待,他是否会在原有打法上进行改革,以应对新形势下的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信达澳亚的高管团队呈现出鲜明的跨界特色,这似乎已成为公司的一种企业文化。总经理兼信达澳亚董事长祝瑞敏,财务出身,曾经分管投行,但此前并无基金公司管理经验。更有意思的是,公司现任CTO由上任督察长转任,这样的跨界任职在行业内并不常见。

  出路在哪?市场不等人

  公募行业的竞争早已进入“硬实力比拼”时代,规模缩水、产品清盘风险、投资者信心流失的连锁反应,容不得丝毫懈怠。信达澳亚能否在阵痛中找到突围路径,不仅关乎自身存续,更将成为行业观察基金公司治理与转型的典型样本。

  毕竟,市场永远会给真正专注于“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机构留下机会,却不会等待犹豫者与懈怠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