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10日,第三十二届国际中世纪大会(International Medieval Congress)在英国利兹大学举行。此次大会以“学习的世界”(Worlds of Learning)为主题,共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2400多名学者参会,共包含722组专题报告与圆桌讨论。此次大会上,中国学界第二次以有组织的形式大规模集体参与,成为大会的一大亮点。由北京师范大学刘林海、吴愁、北京大学李隆国带队,联合比利时根特大学亨利·皮朗中世纪史研究中心,共同组织了六场专题报告与一场圆桌论坛,以“全球中世纪”为核心方向,涵盖了中西比较、“全球中世纪”的中国视角、“全球中世纪”的理论、方法与个案研究、中世纪的旅行与书写、知识与技术转播等多元议题,以及“去殖民化的全球中世纪”圆桌讨论,受到了会议方与各国学者的热烈关注。

与会的中国学者
在“中西比较研究”系列(Session 245 & 345:Global Middle Ages: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a and the West I & II)中,李隆国(北京大学)以“封建”与“家族政治”为切入点,指出中国古代“分封制”与西欧封建制度虽有表面相似,但其权力结构与家族逻辑迥异,“私权”与“公权”之间张力迥然,中国的“封建”与西方的“Feudalism”概念并不等同,继而引发对不同历史语境的中世纪术语解读与阐释的多样性的思考。刘林海(北京师范大学)则从国家整合的角度出发,比较了魏晋隋唐时期中国的统一进程与西欧在蛮族入侵后的碎片化趋势,指出中国文明在危机中实现了制度重构与文化整合,而西方则经历了帝国崩解与基督教文化的重塑;倪滕达(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对王充与琉善的宗教批判进行比较,探讨了汉代与罗马帝国时期思想自由的边界,指出两者虽处于不同文化语境,但都展现出对宗教权威的理性挑战;翁嘉蔚(北京师范大学)则以南宋溧阳与12世纪德国莱希贝格的土地权属为例,深入分析了土地制度、契约形式与社会结构的异同,强调了货币经济发展对土地流转机制的深刻影响。“中西比较研究”系列引发了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汉堡大学、莱顿大学、慕尼黑MGH等机构学者与中国学者之间的热烈讨论。会议还讨论了“中世纪”这一概念在不同文明中的适用性与分期问题。主持人吴愁指出,欧洲传统的中世纪划分方式难以直接套用于中国历史语境,提倡在全球史框架下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多元平行的历史分期体系,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回应与认可。
在“全球中世纪的中国视角”专题(Session 145:The 'Global Middle Ages' from Chinese Perspectives)中,曲柄睿(北京师范大学)分析了佛教知识在中古中国的口传与书写传播之间的张力,强调了语言转换与文化适应对佛经理解的深远影响;孙昊(中国社会科学院)则从辽朝参与中国南北互动进程的视野出发,构建“东北—中原—草原”三重轴线,论述了中华文明格局的东向转移带动欧亚东部中世纪的转型,指出东亚学界注重立足本土经验叙述世界史的理路,与欧洲的中世纪历史构成对话。冯渝杰(山东大学)探讨了“神剑-王权”叙事在汉唐中国的形成及其对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影响,指出这一叙事不仅是政治合法性的象征,也在东亚文化圈中形成了权力转移的共同语言;这场报告,标志着中国中古史首次加入全球中世纪的对谈之中,对带动中国历史走向世界具有深远意义。
在“中世纪社会动态与知识流动”系列(Session 710 & 810:Social Dynamics in the Middle Ages I & II)中,刘铭(北京大学)以马姆斯伯里的威廉为例,探讨了12世纪作者如何通过旅行推动作品的出版与传播;龙秀清(云南大学)分析了《大宪章》与教宗税收之间的悖论;卢雅怀(长江大学)则从电子游戏中的中世纪主义出发,梳理、探讨了中世纪史学者如何参与游戏研究与电子游戏创作;李昊(北京大学)研究了英格兰修道院内部权力分配与地方知识建构;李耀文(汉堡大学)从艺术史的视角比较了中西文化中“骷髅相遇”主题的生死观差异;吴昊(北京师范大学)分析了波希米亚地方领主与皇权之间的复杂互动;吴愁(北京师范大学)则展示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跨越几个世纪的出土、流传与再阐释,引发了关于基督教在华传播与适应策略的深入讨论。
在北京师范大学和根特大学联合主办的“全球中世纪的理论与方法”专题(Session 1531:Constructing the 'Global Middle Ages')中,德国学者托马斯·埃特(Thomas Ertl)从“种族”与“阶级”的交织关系出发,提出了对中世纪种族主义研究的新视角;李文丹(北京大学)通过对“轮回”与“复活”观念的比较,揭示了中西宗教思想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张力;李腾(上海师范大学)则对“全球中世纪”概念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困境提出了反思。这场会议由吴愁老师主持,牛津大学艾米丽·温克勒(Emily A. Winkler)点评,二人共同肯定了比较研究作为全球中世纪的重要方法,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不同地区的历史出发,关联不相连的区域,思考地方与整体的关系,地方与全球历史之间的关系;全球视野有助于超越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书写与叙事,促进跨文化理解。
最后,在由根特大学主办,乌特勒支大学鲁特格·克莱默(Rutger Kramer)主持的 “去殖民化的全球中世纪”(Session 1631:Decolonising the Global Middle Ages)圆桌讨论中,刘林海(北京师范大学)强调了摆脱中心主义、文明互学互鉴的重要性;李隆国(北京大学)指出,中国学者在全球中世纪研究中面临语言与方法的双重挑战,尤其是拉丁文的学习问题;来自牛津大学的“全球中世纪”的倡导者凯瑟琳·霍姆斯(Catherine Holmes)与荷兰莱顿大学的魏希德(Hilde De Weerdt)也就全球中世纪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研究与关联研究,以及全球中世纪的大学教学实践中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与意见。

中国学者发言中
本次会议是中国学界继2024年之后第二次有组织地集体参与国际中世纪大会,标志着中国中世纪史研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突破。通过与国际学界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中国学者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研究成果,也积极参与“全球中世纪”这一新兴学术议题的理论建构与话语体系共建中。这一行动对于推动中国中世纪史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促进国内学界在国际学界的发声与共建、拓展全球视野与国际学术站位高度、推进跨文化对话与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