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寓在洪水中被完全淹没,不得不整夜躲在屋顶上避难。”作为去年11月西班牙部分地区灾难性洪水的亲历者,马克西米利安·科茨(Maximilian Kotz)至今仍难以忘记那些场景。
在经历了持续几年的严重干旱后,西班牙一些地区在去年秋季遭遇了异常猛烈的暴雨和洪水。这场灾难导致科茨的住所彻底毁损,最终被迫搬离。而眼下,他正在忍受超过40℃极端高温的煎熬。
2025年夏季,全球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西班牙部分地区气温高达46℃,超过1000人死亡;北极圈也遭遇罕见热浪,局部地区超过30℃;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洪灾已致上百人丧生。
亲身的经历让科茨更深刻地认识到,气候变化已不再是遥远未来的威胁,而是正在重塑人们当下的生存环境。这也正是他研究气候变化影响的原因。近期,他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极端天气正在推高全球许多基本食品的价格,并带来更广泛的社会风险。

当地时间2025年6月22日,西班牙马略卡岛,阿里亚尼村附近的田地干旱。视觉中国 资料图
气候冲击:从农田到餐桌
这项发表在《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的文章聚焦于2022年至2024年间发生在全球18个国家的16个案例,这些案例包括因极端高温、干旱或强降水导致粮食价格短期飙升。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尤其是高温和干旱,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了严重冲击。这些事件在可预见的将来,尤其值得重视。”科茨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例如,2024年席卷东亚的热浪导致韩国白菜价格同比上涨70%,日本大米价格上涨48%,中国蔬菜价格在6至8月间累计上涨30%。
此类影响并非仅限亚洲,西方发达经济体也遭遇显著冲击。占全美蔬菜产量40%以上的加利福尼亚州在2022年与亚利桑那州一道经历史无前例的干旱,导致美国蔬菜生产者价格同比飙升80%。
而占全球橄榄油产量超过40%的西班牙,因2022/2023年度南欧特大干旱叠加前一年涨幅,至2024年1月欧盟橄榄油价格同比上涨50%。
除了本土市场,极端气候事件还推高了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加纳与科特迪瓦两国贡献全球近60%的可可产量,2024年2月其大部分地区遭遇破纪录月均温,叠加前一年持续干旱,导致全球可可市场价格截至2024年4月同比暴涨约300%,甚至迫使美国巧克力生产商好时公司宣布涨价。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总干事伊斯玛汉·埃露阿菲博士(Dr. Ismahane Elouafi)向澎湃新闻介绍,气候变化给农业带来七大结构性挑战:包括作物减产与适耕区缩减;土壤退化加速;灌溉水源减少;病虫害范围扩大;农民生计受冲击;田间劳动效率降低;农资供应链频繁中断。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食品价格影响社会稳定
科茨的研究指出,这些由气候驱动的食品价格飙升,可能加剧多个领域的系统性社会风险。研究提到,英国和美国分别有14%和13.5%的家庭面临食品不安全问题,预计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这一比例将继续上升。
食品价格上涨尤其对低收入家庭冲击显著。低收入家庭可能将60%-80%收入用于食物,粮价波动对其冲击巨大。其次,食品价格上涨还将加剧公共健康风险,价格飙升迫使消费者选择营养较低的廉价食品;新鲜蔬果等健康食品更容易因极端气候而价格上扬,也会引发膳食质量下降的连锁反应。
埃露阿菲博士则指出,气候驱动的价格波动对全球5亿小农户的影响尤为严峻。他们缺乏保险和信贷支持,薄弱的抗风险能力使其在价格波动中难以维持生计。
科茨的研究还进一步指出,极端天气条件推高食品价格,从而加剧整体通胀,导致社会和政治动荡风险增大。历史屡次证明,食品价格上涨常是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的前兆。
研究的参与作者之一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拉吉(Raj Patel)举例告诉澎湃新闻,2010年,俄罗斯遭遇的热浪和野火烧毁了大量小麦作物,严重威胁该国的粮食安全。为保障国内供应,俄罗斯宣布暂停小麦出口,这一决定立即引发全球小麦价格飙升。
这一事件对依赖进口的国家造成严重冲击。以莫桑比克为例,这个几乎完全依赖小麦进口的国家在价格暴涨后迅速陷入粮食危机。尽管国际社会宣称“市场供应充足”,但现实是普通民众根本无力承担飞涨的食品价格,最终导致街头爆发大规模粮食抗议活动。
“历史一再证明,食品价格危机往往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从引发‘阿拉伯之春’的面包涨价,到法国大革命前的粮食短缺,再到1917年纽约的‘面包暴动’,当民众面临饥饿却又申诉无门时,社会变革往往随之而来。如今全球面临的已不是‘是否会再次发生’的问题,而是‘何时会发生’的严峻现实。”拉吉说。

当地时间2025年7月7日,德国勃兰登堡州彼得斯多夫,一名农民驾驶圆盘耙在勃兰登堡东部一块收割后的麦田上作业,扬起大量灰尘(无人机航拍)。勃兰登堡部分地区已连续数周未出现明显降雨。视觉中国 资料图
应对之策
研究强调,未被遏制的气候变化将持续对粮食系统构成社会性风险。因此,作者们指出:“我们必须加快减排政策的落实,将全球变暖控制在各国共识的目标范围内。这仍是降低风险的根本途径。但当前趋势显示气候持续升温已不可避免,我们还需通过研究和政策增强适应能力,以应对气候引发的食品价格上涨可能带来的广泛社会风险。”
“关键词在于‘缓冲’。” 拉吉告诉澎湃新闻,“历史上,各国通过管理粮仓和战略储备来抵御天气或冲突引发的冲击。”
但他也忧心忡忡地指出:“然而,私营部门和新自由主义政策已将全球库存管理边缘化。粮食储存成本高昂,当政府负债累累时,为明日囤粮意味着今日削减社会服务。”他补充道:“基于公平与正义原则,高排放国家显然对受害最深的全球南方国家负有责任,应当资助这些国家建设粮食储备。但现实是,目前全球南方国家支付的利息远高于其获得的援助。”
埃露阿菲博士则指出,对于小农户而言,技术干预(如补充灌溉)和政策支持(如安全网计划)比保险更有效。此外,缩短价值链可减少中间环节,让小农获得更高收益,消费者也能以更低价格获取产品。
科茨的研究最后指出:“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诸多衍生风险的核心在于家庭的食品支付能力。在日益极端的气候条件下,增强家庭抵御价格冲击的韧性,将有效缓释相关风险。具体措施包括:为儿童、孕妇、老年人等脆弱群体设立指数化社会保障计划、营养安全网等定向支持方案。虽然此类政策可能面临财政约束,但能显著降低对公共健康和政治稳定的潜在连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