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扶桑谈|意外获民意声援、支持率回升,但石破茂还能撑多久?

adminddos 2025-07-29 15:25:48 2
扶桑谈|意外获民意声援、支持率回升,但石破茂还能撑多久?摘要: ...

7月25日晚,日本首相官邸前聚集了数百名民众,他们并非前来抗议,而是举着“永不放弃”、“坚持下去”的标语,支持首相石破茂。

当地时间2025年7月29日,日本东京,日本首相石破茂在首相官邸向媒体发表讲话。视觉中国 图

而日本《每日新闻》28日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石破茂内阁支持率较上月底上升5个百分点;石破茂在“最适合的下任首相人选”中领跑。

在7月20日的参议院选举中,日本国民对现状的不满与求变的渴望,汇流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民意海啸”,令日本政坛风云突变,长期执政的自民党与公明党联盟失去了在国会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7月23日,日媒一度传出石破茂将于8月结束前辞职的消息,仅仅几个小时后,石破又亲自出面辟谣辞职传闻。

然而,面对党内“逼宫”,石破茂还能撑多久?本次参议院选举将日本政治全面推入“朝小野大”的新格局,日本又将走向何方?引人深思。

国会碎片化:日本政治的“新常态”

此次选举中,自公执政联盟未能守住参议院多数席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民主党与参政党等带有不同程度保守或民粹主义色彩的“非主流”政党异军突起,成功打破了长期以来相对固化的政党格局,预示着政坛力量的重新洗牌,日本政治走向“碎片化”的新常态

国会“碎片化”格局并非没有先例。战后初期,随着民主化改革与党禁解除,自由、进步、协同、社会、共产五大政党和诸多小型政党并存,一度呈现“诸党林立”的景象。彼时,以自由、进步、协同三党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和以社会、共产两党为主的革新势力,共同构建了战后日本最初的政治对立轴。

尽管1955年在美国与日本财界的共同推动下,保守系政党迅速整合成立了自民党,奠定了“55年体制”下长期执政的基础。但表面“一党独大”的自民党内部的派阀集团犹如“党中之党”,且各派阀政策理念与背后支持团体各不相同,其内部的复杂性与动态平衡本身就带有某种程度的“碎片化”特征。

上世纪90年代,伴随冷战坚冰的消融和日本经济泡沫的轰然破裂,使日本的政治生态进入一个剧烈动荡的转型期,政治精英们曾试图仿效美国,构建稳定的保守派两大政党格局。但事与愿违,政治改革进程并未走向稳定,反而经历了持续的分裂、整合与再分裂的“碎片化”进程。

一方面,社会党、共产党等传统革新力量持续不振,导致日本政坛在冷战后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意识形态对抗轴。无论是1993年取自民党而代之的细川护熙八党派联合政权,还是1996年之后短暂崛起的民主党,均未能成功整合在野党阵营。选民即便对自民党心怀不满,也难以找到一个强有力的替代选项。

另一方面,在前首相安倍长期执政时期,自民党虽再度确立政坛“一强多弱”之态,安倍在党内也一度压制了派阀影响力。但安倍死后,派阀平衡与内耗迅速回归。近年来,自民党对“统一教”丑闻的遮掩,在处理政治黑金问题上的难有作为,严重侵蚀了国民对自公联盟政权的信任。最终,从去年的众议院选举,到今年的东京都议会选举、参议院选举,不满的民意如决堤的洪水迅速流向新兴政治势力。

右翼政治光谱多元化:从边缘走向中央

本届参议院选举中,右翼政治光谱的深刻变迁引人关注。国民民主党改选席位从上届的4席大幅增加至17席,总席位达到22席。该党聚焦普罗大众最为关心的“增加到手工资”这一民生议题,凭借务实又温和的改革主张以及对实用主义政策的专注,成功将无党派选民对自公联盟的不满转化成党势扩张的动能,超越公明党成为参议院第三党。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国民民主党作为不可忽视的中间力量,在日本政坛站稳脚跟的鲜明信号。

与此同时,参政党用极具煽动性的“日本人优先”口号激发部分选民狂热支持,一举夺下14个席位,总席位达到15席,跃升至参议院第六党。紧随其后,新成立的保守党也首次成功迈入国会大门,斩获2个席位。这两股力量的崛起,清晰地反映出日本的民粹主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众”声音,右翼势力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多元化转型,积极抢夺政治话语权。

相较之下,传统在野党立宪民主党,在总席位上虽仍是第二大党,但在改选中仅获得22席,凸显其在争取更广泛选民支持方面的局限性。预示着传统在野党在日本政治碎片化的浪潮下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右翼势力逼宫下石破茂能否“坚守”

石破内阁从去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接连在众议院、东京都议会选举、参议院选举中遭遇“三连败”。面对如此严峻的民意挫败,石破茂明确表示将“谦虚诚恳接受”选举结果。但考虑到当前日本面临国内外多重挑战,更换首相可能导致更大的政治混乱和权力真空,他同时强调自民党作为“国会第一大党的使命”和“对国家肩负的责任”,表达了继续执政的意愿。

但是,自民党内部对石破茂的问责声浪此起彼伏,党内高层乃至多处地方组织也纷纷提出了辞职要求。不过,笔者看来这绝非是石破茂一人之责。选举失利最直接的原因是日本民众对物价持续上涨和收入增长停滞的强烈不满,深层原因是旧有政治秩序和自公联盟的结构性困境。

在政治黑金丑闻曝光和派阀解散运动之前,自民党内部为了争夺党总裁和内阁要职,各派阀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歇。这种无休止的内耗极大地分散了自民党政治精英对国家治理的精力。执政伙伴公明党也面临自身困境:在创价学会第三代教主池田大作去世后,其核心支持基础发生动摇,且政党定位模糊,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此次选举的整体失利。

然而,在当前的政治漩涡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正在浮现。这几日,面对自民党内部拥立极右翼代表高市早苗等人上台的动向,日本网络上意外涌现出一股支持石破茂继续执政的呼声。在社交媒体上,“#石破やめるな”(石破不要辞职)的标签迅速传播,流露出民众对日本政治可能进一步走向极右化的深切担忧。

在野党“令和新选组”党首山本太郎也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是,如果他不继续,谁来接替?”他认为,尽管石破茂的经济政策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在当前复杂局势下“他是一个安全的选择”。

7月25日晚,数百名民众自发聚集在首相官邸前,高举“永不放弃”、“坚持下去”的标语,以实际行动表达声援。其中包括70岁的反对派支持者古贺茂,他认为 “(石破茂)仍然比高市和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等替代者要好得多”,强调“如果高市内阁成为现实,将进一步催生极右翼的参政党这样的势力”。这反映出在部分民众心中,石破茂已成为抵御更极端政治势力上台的“最后一道防线”。

国会碎片化、右翼多元化与少数派政府的困局

当下自公联盟在国会参众两院均已失去多数席位,成了名副其实“少数派政府”。尽管右翼政党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可传统在野党之间仍存在难以弥合的“距离感”,这使得“在野不合”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少数派政府”的脆弱存在。

少数派政府的困局在于,若石破茂继续掌控日本,内阁在国会推动任何立法都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阻力,内阁提交的每一项法案,都可能被迫向在野党做出重大且痛苦的让步。在野党凭借国会多数优势,能够屡屡发动对法案的再议之权,会在众参两院对法案进行修改、否决甚至故意运用牛步战术(编注:日本国会在野党为拖延法案表决,利用议员须走上主席台投票箱投票的规则,故意拖慢脚步,因被媒体形容为“比牛行走还慢”而得名)拖延法案审议,让法案面临被无限期搁置的风险。

在国会碎片化格局与右翼多元化态势的新常态之下,国会形成有凝聚力的替代性政策议程变得异常困难,如今自公执政联盟在失去多数席位后,又缺乏关键少数第三党的有力协助,使得政权运营的难度骤增,甚至会陷入“一案一议”的立法桎梏当中。这意味着每一项政策的推行都将耗费巨大的交易成本与漫长的磋商时间,决策效率会受到严重拖累。

当下的日本政治舞台,正在上演一场在碎片中寻找整合、在不确定中寻求平衡的复杂剧目,这场剧目的最终走向,不仅会严峻考验石破茂的政治智慧与韧性,还将深远地影响日本未来的国家走向。

(王鹏飞 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 讲师;天津师范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