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大贬值”已经在路上了

adminddos 2025-07-29 07:57:49 4
“大贬值”已经在路上了摘要: ...

一场系统性的 " 大贬值 ",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席卷全球,而它的风暴眼,就在华盛顿的美联储。

这个曾经被视为全球金融稳定器的机构,如今正悖论般地,沦为这场大贬值的加速器。它所承受的,远非寻常的压力——左侧是通胀复燃的深渊,右侧是经济衰退的悬崖,而它的脖子上,还架着一把来自白宫的利刃

这幅内外交困的狼狈景象,与多年前一本名为《大贬值》的著作中的预言,精准地重合了。当经济学家丹尼尔 · 巴拉塔在这本书中写下 " 债务炸弹 " 与 " 危机周期 " 的预言时,市场一笑置之,视其为又一次危言耸听。

但到了今天我们才惊骇地发现,那并非预言,而是早已写好的剧本。

美元资产大规模贬值的核心,实际上就是规则制定者权威的崩塌,制度功能的失灵,而这又会波及到每一个普通人的钱包。

那么,在这场 " 大贬值 " 中,我们该如何保住自己的筹码?

购买力的侵蚀

我们正处在一场由美元主导的体系性 " 大贬值 " 中,而顽固的通胀,就是这场贬值开出的最直观的账单。

美国 2025 年 6 月 CPI 数据显示通胀率已回升至 2.7%,核心 PCE 物价指数也很顽固,5 月为 2.7%。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关税政策被普遍视为通胀的 " 助燃剂 ",可能通过推高进口成本,将整个美国经济拖向 " 类滞胀 " 的泥潭。

这意味每一美元,都在加速贬值。更为致命的是,这场贬值几乎不可逆转。

究竟是什么,判了美元这场贬值的 " 死刑 "?答案就藏在巴拉塔的另一个预言之中:失控的主权债务

巴拉塔曾断言,美国国债将冲向 50 万亿美元——在当时,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当美债早就突破 36 万亿美元大关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预判不再遥远。

又是什么在为这个数字疯狂加速?

失控的财政纪律。仅在 2025 财年的前六个月(2024 年 10 月至 2025 年 3 月),联邦政府的赤字就已突破 1.3 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天印出超过 70 亿美元的债务。

但比债务规模本身更致命的,是它的利息。这笔每年超过 1.2 万亿美元的利息支出(德意志银行预计今年美债利息或超 1.3 万亿美元),甚至已经超越了美国的国防预算,成为联邦预算中增长最快的支出。它不创造任何价值,不投资未来,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不断滚动的旧债续命。

而引爆这颗炸弹的导火索,已经近在眼前。2025 年,将有 9.2 万亿美元的国债到期,占总额的四分之一。在当前的高利率环境下,每一次 " 借新还旧 " 都无异于饮鸩止渴,成本急剧攀升

有人寄望于美元稳定币市场能为美债 " 输血 ",但这并不现实。2500 亿美元的稳定币体量,与美国国债总量(超 36 万亿美元)相比,占比极小。更致命的是,两者在需求结构上存在根本错位:美债市场最缺的是愿意持有十年、二十年的长期 " 压舱石 " 资金,而稳定币提供的却是只求短期流动性的 " 过路钱 "。这种结构性矛盾,注定了稳定币无法成为美债的救世主。

与此同时,官方的行动也在为这场大火浇上汽油。2025 年 7 月签署的《大而美法案》,将债务上限直接推高了 5 万亿美元。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冷静测算,这意味着未来十年,美国会增加超过 3.4 万亿美元的新债务。

正如巴拉塔所言,当政府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降息的动机已经不再纯粹。它不仅是刺激经济的工具,更是缓解巨额国债利息压力的 " 止痛剂 "。尤其是在美国经济并不乐观的情况下,任何为了抑制通胀而采取的紧缩政策都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但降息代价也很大,无异于 " 印钞 ",会进一步稀释美元的购买力。

信用的动摇

这场贬值既是美元作为货币本身购买力的侵蚀,更是其作为全球霸权体系的信用根基的动摇。

首先体现在体制信用的崩塌:一个本应独立的央行,如今却沦为了政治斗争的角斗场

美联储的独立性,曾被视为美国乃至全球金融稳定的基石,如今却在政治压力下摇摇欲坠。特朗普总统目前对美联储的持续施压,是近几十年来最为公开和猛烈的。

特朗普多次公开表达对现任主席鲍威尔的不满,最近国会共和党议员甚至以 " 美联储大楼翻修超支 " 为由推动司法调查,试图构建鲍威尔渎职证据链。尽管鲍威尔坚定表示,法律规定美联储主席只能 " 因故 " 被解雇,政策分歧不构成理由,且他不会主动辞职。

但这种赤裸裸的政治攻击,已经严重干扰了市场预期。市场也意识到现任主席鲍威尔已被 " 架空 " 或边缘化,因此投资者的焦点会转向下一任主席的政策取向,并开始为此定价。

近期公开表示愿意接受提名的美联储理事沃勒,以及凯文 · 哈塞特等潜在候选人,都被市场视为更倾向于满足总统降息诉求的人选。这种优先考虑其 " 政治忠诚 " 而非专业判断时,央行的百年传统便已名存实亡。

当摩根大通的分析师也替大家说出了皇帝新衣的真相:美联储的独立性,从来都只是一个供人瞻仰的 " 神话 "。一个被政治的缰绳牢牢拴住的美联储,还能谈何使命?巴拉塔关于其沦为 " 利益代言人 " 的警告,如今听来,已不再是警示,而是对事实的精准描述。

其次是全球共识的瓦解:用脚投票的 " 去美元化 " 行动。

美国现在就像一座水库的坝体出现了结构性裂缝,无论表面如何加固,水的流失都不可避免。于是我们看到,外部世界正在用行动做出回应:全球最大的债权国们开始系统性地用黄金替代美元储备,越来越多的双边和区域贸易在 " 绕开 " 美元体系。

在储备资产层面:全球央行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增持黄金,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 年净购入量连续第三年超过 1000 吨。进入 2025 年,尽管金价高企,但购金趋势仍在持续。中国央行已连续 18 个月增持黄金储备,而波兰、土耳其、印度等国也成为购金主力。

与增持黄金形成对比的是,部分国家正在减持美国国债。例如,中国已连续数月减持美债。尽管从总体数据看,外国投资者的美债总持有量仍在攀升,但这背后更多是短期利率套利等战术性行为。

在支付体系层面: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代表的替代方案正在崛起。2025 年一季度,CIPS 处理的总金额高达 44.25 万亿元。

面对 " 去美元化 " 的汹涌势头,美元体系自身也在寻求解决方法,目前看最有效的无非是美元稳定币。它在短期内能减缓这个势头,但这终究治标不治本,因为全球想 " 去美元化 " 的根本原因,是不信任,而不是不好用,美国试图用技术效率来解决一个信任危机的问题,是不现实的。长远来看,这反而会刺激各国加速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最终催生更多元化的货币体系。

所以,当支撑美元霸权的 " 信任 - 储备 - 结算 " 三角被侵蚀,其最终的外在表现,便是美元资产价值的重置——这可能是一场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单纯的汇率调整都更为深刻的结构性转变。

如何穿越 " 大贬值 "?

巴拉塔的另一项论断,指向了一个贯穿近一个世纪的宏大悖论:每一次危机的解决方案,往往内生性地为下一场危机埋下伏笔。

1930 年代的危机,催生了凯恩斯主义和政府干预的大规模实践。而数十年后的过度干预与福利主义,又为滞胀埋下伏笔。2008 年金融海啸的解决方案——零利率和量化宽松,则直接导致了 2020 年之后全球性的资产泡沫和贫富分化。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而实施的史无前例的财政刺激和货币放水,又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麻烦——顽固的通胀。2025 年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则为这道复杂的通胀方程式增添了一个新的变量,可能从供给侧推高成本,使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历史的循环在此刻显得如此清晰:政策失误引发危机,应对危机的政策又播下下一次危机的种子。美联储作为这个体系的核心执行者,其当下的每一个决策,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过去数十年积累下的政策后果的制约。

这告诉我们:过去所有投资教科书的第一章,都已作废。因为当规则的制定者自己都在重复历史的错误时,盲目追随旧规则的人,注定要成为时代的 " 附带伤害 "。

所以,普通人如何在这场 " 大贬值 " 中,不被收割?

首先," 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

全球多极化的格局已不可逆转,这意味着,单一押注美元资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该把注意力放到价值洼地,比如部分 A 股和港股的核心资产,以及那些在 " 去美元化 " 浪潮中受益的非美货币

其次,我们投资要锚定稀缺

在法币逐渐失去信用的时代,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之锚?答案绝非那些可以无限增发的纸币,而是不可复制的稀缺性。这正是黄金能够穿越周期、对抗通胀的根本逻辑——全球越通胀,越利好金价,因为法币可以被海量印刷,但黄金却不能随便 " 印出来 "。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大宗商品。当全球通胀的潮水上涨,铜、铝等工业金属,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价格往往会水涨船高。原因很简单:它们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资源,供应弹性不足(比方投资周期长),需求却相对刚性,使得它们在通胀时期能够有效保值增值。

而在数字世界,比特币的总量上限被设定为 2100 万枚,固定且不可增发,这使其成为数字稀缺性的代表。尽管具备这种抗通胀的基因,比特币也并非一个可以盲目投入的避风港。其极高的价格波动性和监管的不确定性,都使其投资风险巨大

那么相对稳定的稳定币是否有机会成为新的价值之锚?答案是否定的。

稳定币的核心价值,绝非什么独立于主权信用的 " 数字乌托邦 "。它不过是在区块链上为美元套了一层 " 数字皮肤 ",提供了一流的全球流动性。它唯一的信任锚点,仍在美元资产本身。当整个法币体系,尤其是美元信用真正崩塌时,稳定币也不会安全

一个时代的落幕,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阵痛与挑战。但对于那些能看穿牌局、提前布局的少数人而言,这既是危机,更是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出品 | 妙投 APP

作者 | 丁萍

头图 | AI 生图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