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 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促进人形机器人应用稳扎稳打

adminddos 2025-07-29 06:54:54 4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 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促进人形机器人应用稳扎稳打摘要: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今年7月初,一则关于人形量产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元机器人”)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拿到了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的大单。在A股市场,与智元机器人相关联的科创板上市公司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因此斩获了“十连板”。

  进入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这也是人形机器人从资本概念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那么,智元机器人缘何实现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其未来又将开辟哪些应用新场景?日前,《证券日报》记者对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进行了专访。

  访谈间,王闯透露了智元机器人的业务布局逻辑。他表示,智元机器人将选择优先攻克那些相对容易落地的场景,比如文娱演出、展厅讲解等,再逐步拓展那些对技术要求更高、作业环境更复杂的场景。“先在简单场景落地,可以帮助企业迭代技术、打磨供应链,完成初步的市场验证,而后再向更广阔的市场要发展。”王闯称,逐步推进、循序渐进也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已与多家下游厂家签订单

  业界视2025年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预计2026年人形机器人将迎来商业化应用爆发。从现有订单金额来看,智元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竞赛中略有领先。

  公开信息显示,智元机器人与中国移动签订的订单总预算达7800万元,智元机器人将为中国移动提供可用于引导讲解、客户接待、业务演示等场景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此外,王闯透露,公司还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千万元级别订单,另与某工厂企业签订了数十台供货订单。“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是要在真实场景中站稳脚跟,而不是一味地在表面‘秀肌肉’。”王闯强调,产品不仅要技术过硬,企业还必须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从而做到技术配置与场景需求相匹配。

  以智元机器人与中国移动的合作为例,王闯表示,双方从2024年12月份开始接洽,今年4月份正式启动试点,期间双方多次沟通、调试。“除展厅讲解外,这批机器人还可以对客户的提问、服务频次等内容进行数据归集分析,实现一站式的数据沉淀,为后期的业务优化提供数据支撑,这在人工作业中是难以完成的。”王闯称。

  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对于人形机器人落地场景的选择,有观点认为,工业制造场景或是可能的突破点。对此,王闯有不同看法——场景落地应符合“先易后难”的逻辑,这也是智元机器人的选择。

  “智元机器人优先选择可指定作业内容、有约束性指标的应用场景,以此作为训练,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并提升泛化能力。大模型的进步是非常快的,也许它今天还不够强大,但我们相信,一步步走,它终将能实现蜕变。”王闯称,公司希望通过更多的客户反馈来推动产品进步。

  具体到场景选择上,王闯透露,公司正在积极探索文娱演出和养老等新兴市场。“在这些场景下,人形机器人可以记住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信息,陪伴老人聊天、下棋等,随着算法的迭代,未来可能在情绪价值提供上超越人类。”王闯称。

  “先易后难”的策略同样也适用于对工业场景的开拓。记者了解到,7月9日,智元机器人在工厂进行了一场直播,其机器人展示了对料箱的自主抓取、搬运、避障等操作。王闯对记者进一步解释称,料箱转运是工业场景下的简单业务场景,却存在一定痛点——如果使用人力,效率较低、工作繁重;对于种类繁多的料箱,传统的自动化设备也难以完全覆盖。

  “目前,智元机器人在转运料箱时的效率是每40秒完成一项作业,准确率为99.9%,且不用休息。”王闯称,该场直播结束后,很快就有厂家前来下单。“在工业场景,我们会寻找那些传统自动化设备无法覆盖且人力成本较高的工业场景进行渗透。”王闯表示。

  采访中,王闯多次谈到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他表示,“智元机器人不是下单让供应商做零部件,而是把供应商引入系统中,一起研发、一起建线、一起调试。”事实上,据记者了解,如今智元机器人不仅实现了全部关节和本体结构的自研设计,还在着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研发、联合调试、共同生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