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我是王柳云——长篇小说《风吹起了月光》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5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朝阳区建国路87号SKP购物中心四楼SKP RENDEZ-VOUS
嘉宾:王柳云(作家、画家、北漂清洁工)、陈年喜( 诗人、作家、前爆破工人)、李云雷(评论家、《中国作家》主编)、韩敬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2022年,王柳云被媒体争相采访:“56岁北漂清洁工王柳云: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她那么灵,千万别被埋没啊!”三年后的今天,只是作为写作者的王柳云向她曾经所有的观众献上了她的首部长篇小说《风吹起了月光》。7月25日晚,我们邀请王柳云,诗人、作家、前爆破工人陈年喜,评论家、《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共同做客SKP,与各位读者一起相约,在风吹起的月光下,感受她经过的世界。

北京|15首诗,走进诗词的结构艺术
时间:7月26日(周六)9:00-10:00
地点:昌平区西三旗建材城路87号2号楼层三旗悦读空间
主讲人:吴榴楠(写作教育家)
读诗时,你是否——被一句“好有画面感”轻轻滑过,却说不出好在哪里?背得出“春江潮水连海平”,却找不到它的心跳节奏?明明每个字都认识,合起来却像一座没有入口的迷宫?答案不在玄学,而在“结构”——诗的龙骨、廊柱、暗门与回廊。7月26日,吴榴楠老师从他的作品《诗词艺术》一书中挑选的5种“特殊结构”、5种“独特结构”和5种“常用结构”,用15首诗图文并茂,来讲述我们该如何通过结构来欣赏诗词之美。

北京|充满人间烟火气的鲁迅——汪兆骞《鲁迅正传:非凡与平凡》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6日(周六)15:00-16:30
地点:东城区和平里西街51号雍和宫壹中心B8座一层雍和书庭
主讲人:汪兆骞(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
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何能在中国的语文课本长久不衰?在新书《鲁迅正传:非凡与平凡》里,《民国清流》作者汪兆骞以时间为脉络,描画鲁迅非凡而平凡的一生,对鲁迅进行“去神化”描写,以“双线交织”的叙事策略重构鲁迅形象。7月26日下午,汪兆骞将带我们走进他笔下的鲁迅世界——这里有从绍兴少年到文学巨匠的生命轨迹,有结合时代、环境与亲友视角的客观叙述,更有主线(鲁迅的成长、思想与创作)与副线(朱安夫人被遮蔽的人生)交织的多维呈现,只为还原一个不被神化、有血有肉的真实鲁迅。

北京|我们如何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刘畅的壹次见面
时间:7月26日(周六)19:00-21:00
地点:朝阳区东坝半截塔路53号郎园Station D3-1座单向空间
主讲人:刘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当“生命的意义”成为社交媒体上的高频标签,我们反而更难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在信息洪流中,每个人似乎都在追问:究竟为什么而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刘畅老师将与我们一同探索这个问题。作为深耕维特根斯坦哲学、心灵哲学与形而上学领域的思想者,他长期思考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今年3月,刘畅老师曾在“壹次访谈录”中分享好友兼同事——人大哲学院朱锐教授的遗作《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部作品源自朱锐教授患癌去世前十天与年轻记者的对话整理,它的封面题词写道:“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7月26日,刘畅老师将与栏目主理人李亚隆于单向空间·郎园Station店进行“壹次见面”系列首期录制,欢迎参与现场,来一次见面。

北京|气候如何影响人类文明——《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6日(周六)19:00-21:00
地点:朝阳区北苑路98号院1号楼DT51三楼RENDEZ-VOUS
主讲人:邢海洋(《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专栏作家)
人类立足于天地之间迄今已有200万年历史,200多万年内,天、地、人并行存在,彼此之间的关系却不同。人们在大地上耕作,却没有忽略对于天、地以及周围一切的观察,并在观察中不断思考自己与大自然的关联。人类是文明的操持者,而对于人类如何产生,即我们是谁、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无论古今都在思考。文明的曙光是如何在人与自然的拼搏中诞生的?7月26日晚,我们特别邀请到《三联生活周刊》专栏作家邢海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营销编辑王笑做客DT51,与读者开展一次独特的气候地理文明之旅,从200万年的演变当中,思考人之初的那些事,在人与天、人与地的关系中寻找文明的答案。

北京|恐惧的与被恐惧的——何袜皮《大门口的陌生人》新书首发分享会
时间:7月27日(周日)14:00-16:00
地点:朝阳区光华路5号院1号楼二楼建投书局
嘉宾:何袜皮(作家)、杨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当城市犯罪率持续下降,保安业务却蓬勃发展。是谁在购买“安全感”?又是谁在为这份“安全感”买单?何袜皮经过长期的参与式调查,直面保安群体被物业规则、业主诉求和公司利益三方挤压的生存困境,揭示“捡别人掉的”背后未被言说的,那些对尊严与安稳的渴望。7月27日,我们邀请到作家何袜皮、学者杨一,共同探讨那些说出来的和说不出来的“恐惧”。

上海|拒绝困惑与内耗,过清醒的人生——《当一切命中注定,我们还要勇敢吗?》新书首发签售
时间:7月25日(周五)13:30-15:30
地点:杨浦区政立路461号学悦风咏书社
主讲人: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
面对每天的工作,总是感觉灵魂被抽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年少时候的理想不断被现实侵蚀,不知道该妥协还是坚持?本本分分过日子却总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身边那些巧言令色之人却顺风顺水?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与诸多不公,总是徘徊在静观其变与逆天改命之间,无法做出取舍......以上困惑,你遇到过吗?7月25日,明星教授徐英瑾携新书《当一切命中注定,我们还要勇敢吗?》为大家解惑,借助诸多哲学家的观点,帮助你找寻到最适合你自己的人生哲学,用自信与笑容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如意与不如意。

上海|上岸还是冒险?——罗萨的腹地书写与生命的多种可能
时间:7月25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浦城路150号3楼融书房
嘉宾:张怡微(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胡桑(诗人、译者、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游雨频(四川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教师、译者)
上岸,已经成为当代生活的一个关键词,它包含了个体对颠簸生活的强烈不安全感,也折射出追求稳定与统一的时代症候。然而,在巴西作家罗萨的名篇《河的第三条岸》中,父亲离开岸上稳定的生活,选择了漂泊和动荡,河流与独木船也不再局限于自身,而成为更广泛命运的隐喻。余华列入推荐必读的小说有什么样的文字魔力?这位诺奖遗珠作家从哪些层面揭示了命运的真相?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何启示?周五晚,我们将邀请诗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胡桑,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怡微及《河的第三条岸》译者、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师游雨频共同探讨。

上海|话语的博弈:谁在说话,谁信了
时间:7月25日(周五)19:00-21:0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17号思南书局
主讲人:缪蓬(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
AI时代的浪潮已然来临,为何标志性的技术“革命”会率先爆发于自然语言大模型领域?福柯的《精神病学的权力》为我们理解这场AI语言革命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参照系。7月25日晚,思南书局将携手“回声场Echora”,邀请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缪蓬、“回声场Echora”主理人Adella从《精神病学的权力》一书出发,深入探寻存在于我们身边的“话语世界”。

上海|到底我们在坚持什么——高原《返场》分享签售会
时间:7月26日(周六)13:30-15:30
地点: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上生新所7号楼茑屋书店
嘉宾:高原(艺术家)、姚阿俊(音乐人)
从1990年到1999年,高原从近万张底片中选出具有时代印记的270余张照片,采访张楚、老狼、郑钧、史雷、李亚鹏等14位音乐人及相关者,记录并讲述中国摇滚黄金十年的故事。7月26日,高原将带着精装刷边版《返场》,做客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与独立音乐人姚阿俊一起聊聊热爱摇滚乐的我们到底在坚持什么。

上海|太史公与秦王朝
时间:7月26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401号上海古籍书店4楼博雅苑
主讲人:陈正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关于《史记》大旨,过去有贬秦崇汉之说。7月26日,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拟突破前人对《史记》的这一固化认知,展示司马迁笔下的秦朝,存在多重维度和复杂面相。他将从追溯司马迁家族与秦的诸多纠葛入手,探讨家族背景对《史记》书写的影响。通过解析《秦始皇本纪》与《六国年表》的文本层次和史家笔法,揭示表面矛盾表述背后的曲折寓意。同时他将以七十列传相关篇章为例,解读其中的秦制和秦朝文化,以期呈现太史公对秦王朝超越简单褒贬的深刻洞见。

上海|当机器开始书写:生成式AI与人类表达的未来
时间:7月26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研讨室7-03
嘉宾: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余明锋(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朱恬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当Deepseek、Kimi流畅地撰写诗歌、小说甚至论文,当豆包、即梦实现“文字秒变视频”的创意革命,生成式AI正在以爆发式的速度重构整个内容生产系统。我们惊叹于技术飞跃的同时,也不禁产生疑问:机器的“创作”是真正的表达吗?人类表达的独特性将何去何从?语言、思想乃至情感的本质,是否正被技术重新定义?写作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否正走向历史终结?人类在数字技术中是操纵者还是被操纵者?技术革命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文困境……7月26日下午,我们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姜宇辉、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余明锋、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恬骅齐聚上海图书馆东馆,从四本聚焦数字人文前沿话题的新书出发,共同探讨生成式AI与人类思想的未来。

上海|再想鲁迅:刘春杰×陈佳勇创作对谈
时间:7月26日(周六)14: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嘉宾:刘春杰(版画家、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陈佳勇(作家)
在“私想鲁迅”系列版画作品中,刘春杰带着他的思想进入了鲁迅的世界。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鲁迅。7月26日,“再想鲁迅:刘春杰版画作品与鲁迅作品文献展”开幕式暨创作对谈会将在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举行。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当代著名版画家刘春杰先生与特邀嘉宾、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陈佳勇先生将为我们解读作品背后的“私想”……

上海|热爱杰克·斯派赛的人们迟到了——《你的沉默让我胆战心惊》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6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05号思南文学之家
嘉宾:肖水(诗人、作家、译者)、陈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曹柠(播客主播)
杰克·斯派赛(Jack Spicer)是艾伦·金斯堡、罗伯特·邓肯、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理查德·布劳提根等一众名人背后的诗人,开创了独到的诗歌语言,追求诗歌的魔法效应,以信件、小说、注释,任何你能想得到的形式写诗,被公认为美国后现代诗人中最有趣、最苛刻和最有价值的诗人之一。本次读书会,从斯派赛最新诗选《你的沉默让我胆战心惊》出发,探讨这位美国诗人给诗歌带来的“新鲜空气”,以及诗歌形式与情感体验之间距离最近的那条通路。

上海|契诃夫和他生命中的“海鸥”
时间:7月26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黄浦区长乐路398号朵云书院·戏剧店
主讲人:邵宁(媒体人)
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莫斯科艺术剧院是被所有人公认的顶级剧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立院之作,即是契诃夫经典《海鸥》,在1898年获得巨大成功。但在1898年大获成功之前,《海鸥》的演出经历过一次极其惨烈的“翻车现场”。契诃夫甚至绝望地表示:以后再也不写戏了。就算活到700岁也不写了。“翻车”两年后,《海鸥》又如何“逆袭”成为奠定现代戏剧基石的“封神”之作?7月26日,在朵云书院·戏剧店,《新民晚报》文化新闻部主任邵宁、主持人洪韵,及热爱戏剧的你,将一起聊聊契诃夫和他生命中的“海鸥”。

上海|文化世家守山阁钱氏笔下的诗意江南
时间:7月26日(周六)14: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5F-01研讨室
嘉宾:赵厚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基敏(上海汇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山钱氏家族后人)
金山钱氏出自吴越王族,三代吴越王成为中国吴越文化奠基者,北宋期间金山钱氏的第四代远祖钱惟演创立了西昆体诗并培养了著名诗人欧阳修,第六代祖钱忱的姻侄陆游,清朝金山钱氏先祖自“高宗南渡”就“世居云间”并以诗书传家。第二十二、三代成为了云间派代表人物浙西派词人钱芳标和钱金甫,人称“双钱”。本次讲座,我们特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赵厚均教授主讲,钱氏后裔钱基敏分享典籍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书页间遇见江南的志趣与风雅,在古籍中品味历史的轮廓与痕迹。

上海|AI与爱的边界——从冰冷代码到温柔陪伴的技术革命
时间:7月26日(周六)14:30-16:30
地点:杨浦区民府路678号抖音新江湾广场T1一层中信书店
嘉宾:林要(Groove X创始人兼CEO)、屹松(42号车库&42号电波智能化内容负责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科技常常被贴上“冰冷”与“疏离”的标签,但《温暖的科技》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不同的窗。Groove X创始人兼CEO、LOVOT之父林要先生,将携新书首次与读者线下见面,分享自身感悟,带来一场关于“科技与情感”的温暖对话。技术或许源于代码,但温暖永远源于人心。7月26日下午,让我们跟随林要先生,共同探索一个有温度的科技未来!

上海|父亲的肖像:在个人记忆与社会镜像之间——《写父亲》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6日(周六)16: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嘉宾:宁不远(作家)、王恺(作家)、三三(作家)
父亲,作为个体生命中最初始也最深刻的关系之一,其形象往往深植于每个人独特而私密的记忆土壤中。作家宁不远的最新力作《写父亲》,正是这样一部以真挚笔触深入开掘个人记忆矿藏的非虚构作品。7月26日,宁不远携手作家、前媒体人王恺,青年作家三三,共同围绕“父亲的肖像:在个人记忆与社会镜像之间”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话。

上海|为什么要跟孩子讲述大宋文明?
时间:7月26日(周六)19:00-20:3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主讲人:吴钩(历史作家)
历史研究者、“中国好书”奖获得者吴钩在《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中,以父亲的身份为女儿讲述了25个生动的宋朝故事,揭开大宋政治文明的辉煌面纱。7月26日,知名历史作家吴钩将做客上海图书馆东馆,从自身经验出发与各位读者分享我们为什么要跟孩子讲述大宋文明,以及如何更好地让孩子爱上历史。

上海|从ChatGPT到DeepSeek:大模型浪潮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暨《一本书读懂ChatGPT》新书读者见面会
时间:7月27日(周日)10:3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主讲人:杨宽(人工智能高级工程师)
从ChatGPT的惊艳问世,到如今百模大战的“百花齐放”,大语言模型(LLM)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7月27日上午,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一本书读懂ChatGPT》的作者,横跨汽车、AI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资深专家杨宽。他将以其深厚的产业洞察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解读过去两年多,生成式AI如何从文本走向多模态,改变了内容创作的版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析大模型背后的核心技术原理,让我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聚焦国产开源之光DeepSeek,探讨其技术亮点、性能优势(包括创始人背景),以及它为中国AI生态带来的深远影响;展望大模型与自动驾驶、机器人、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结合,描绘一幅由AI驱动的未来智能社会蓝图;作为个人,我们该如何学习和利用好AI工具,提升自身竞争力,迎接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

上海|书架上为何会有这些怪东西?——《狂人图书馆》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7日(周日)14:00-16: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研讨室7-03
主讲人: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藏书家)
一本书能装下什么?不只仅仅是知识、思想和情感。有时,它还藏着疯狂与迷信、欲望与谎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全部幻想与恐惧。《狂人图书馆》收录三百余幅高清古籍与手稿图像,带你走入人类历史上最奇诡的书籍宇宙。7月27日,我们邀请到著名学者、藏书家江晓原教授与读者共赴这一场书与幻想、科学与迷信、知识与异端交汇的文化之旅。来这里,回答那个简单却难解的问题:书架上为何会有这些怪东西?

上海|经纬交织的光阴——《女红》与上海纺织女工的岁月叙事
时间:7月27日(周日)14:00-15:30
地点:浦东新区海港大道555号临港中心·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
主讲人:程小莹(作家)
一碗泡饭,一截绒线,一声“砸锭”巨响——当纺织机停转,百万上海女工的命运被骤然改写。程小莹以《女红》为梭,经纬交织出1990年代杨树浦纺织厂的蒸汽、粉尘与柔情。本周“新华悦读·名家讲坛”,我们特邀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程小莹做客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这位亲历工厂岁月的“上海爷叔”将带着泡饭的余温、绷绒线的夜色,与我们重返那段“恐龙般轰然倒地”的纺织岁月:当宏大叙事退潮,日常细节如何承载一座城的集体记忆?当青春与机器一同锈蚀,温情又怎样抚平下岗的创痛?让我们跟随程小莹的文字,聆听女工们的笑与泪,触摸时代针脚里藏着的柔软与坚韧——在经纬交织的光阴中,重新发现上海,也重新发现自己。

上海|神话里的中国梦第四讲:夸父追日
时间:7月27日(周日)14: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主讲人:刘捷(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阳让万物生长,光和热就是生命能量,所以,逐日是先民最初的梦想。本周讲座带你拨开千年迷雾,解码这场史诗追逐。夸父究竟是不自量力的莽夫,还是坚持不懈的探索者?他为何执着地追太阳?这场追逐又如何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中,点燃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熊熊火炬?

上海|一个戏剧家对存在的凝视——《阿瑟·米勒短篇小说集》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7日(周日)14:00
地点:徐汇区漕溪北路158号徐家汇书院三楼报告厅
嘉宾:btr(作家、译者、艺术评论人)、陈飞雪(图书编辑)
阿瑟·米勒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以现实主义风格深刻揭示社会与道德冲突。《阿瑟·米勒短篇小说集》自2009年由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首次集结出版以来,收获多方赞誉,是他写作生涯中引人入胜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米勒以一副悲天悯人的心肠、卓尔不群的心理现实主义笔法,揭示了那些普通人(也许还有动物)平凡而又不凡的一生。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我们通过常演剧目所认识到的米勒,更是一个拥有惊人深度的艺术家米勒。

上海|AI作为孕育机器:出生、母体与创伤——《数字时代的精神症候》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7日(周日)14:30-16:30
地点:杨浦区民府路678号抖音新江湾广场T1一层中信书店
主讲人: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在数字浪潮中,我们指尖划过屏幕,点赞、更新、回复……看似拥抱无数“连接”,却为何更常与孤独、空虚相伴?当AI模糊真与假,当线上社交稀释亲密,我们该如何理解数字时代的精神困境?当情感被计算、身份被解构,我们该如何定义“自我”?姜宇辉教授的新书《数字时代的精神症候》依托福柯、德勒兹、阿甘本等思想家的刀锋,深刻分析了孤独与亲密、自恋与偶像、舞蹈与重量、虚构与真实、情感计算与操控等数字时代人生的精神状态与症候。7月27日下午,中信书店特邀姜宇辉教授,将以哲学思辨剖解数字人生的情感焦虑、认知迷雾,带我们直面“数字母体”下的精神阵痛与觉醒可能。

上海|《丁聪和他的朋友们》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7日(周日)15:00-17:0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424号艺术书坊三楼
嘉宾:丁小一(丁聪之子、丁聪美术馆名誉馆长)、戴敦邦(画家)、张慰军(张乐平之子)
7月27日,《丁聪和他的朋友们》 新书分享会将在艺术书坊三楼启幕。本次分享会的嘉宾为丁聪之子丁小一、中国绘画大师戴敦邦和张乐平先生之子张慰军,三位嘉宾将带领大家走进丁聪和他朋友们的艺术世界,分享新书《丁聪和他的朋友们》,感受艺术与友谊交织的独特魅力。

上海|水边的凝视:陈丹燕的《河流研究》
时间:7月27日(周日)16: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嘉宾:陈丹燕(作家)、郝慕天(汉学家、翻译家)
2025年夏,陈丹燕最新非虚构作品《河流研究》即将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河流研究》延续了“陈丹燕的上海”非虚构系列的写作风格。这次,她选择以“黄浦江”这一上海人民的母亲河作为书写对象。7月27日,德国汉学家、陈丹燕“外滩三部曲”的译者郝慕天(Martina Hasse)将围绕“陈丹燕的上海”这一系列非虚构作品及《河流研究》进行对谈,结合上海对黄浦江的开发、利用和改造,分享她们对上海历史文化,特别是黄浦江及其两岸发展的感悟。

重庆|日益活跃的民间力量:幕府、镖客与会馆的崛起——《清承明制:明清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6日(周六)15:00-17:00
地点:九龙坡区谢家湾正街55号万象城中区L606刀锋书酒馆
主讲人:陈宝良(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清承明制:明清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这本书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视野重新解读“清承明制”传统命题,全景勾勒明清世俗化社会,深入考察明清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的继承性。7月26日下午,该书作者陈宝良教授来到刀锋书酒馆,和大家聊一聊明清两代民间的历史典故

重庆|情、乱世与远方——长城砖·中国TALK(重庆站)
时间:7月26日(周六)19:00-21:00
地点:渝北区华盛路6号印象城4层茑屋书店
嘉宾: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教授)、杜文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吴存存(香港大学教授)
“长城砖”作者团——三位史学大家将携新书抵渝,邀您面对面论史,共赴思想盛宴!

重庆|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做智慧的“傻子”!——《尘埃落定》荣获茅盾文学奖二十五周年分享会
时间:7月27日(周日)14:00
地点:渝中区瑞天路58号问闻书店
嘉宾:阿来(作家)、六神磊磊(作家)、曹元勇(出版人)
2000年,作家阿来以其磅礴而细腻的笔触,在《尘埃落定》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瑰丽奇谲、充满宿命与觉醒的土司王国,并一举摘得茅盾文学奖。二十五载光阴流转,这部书写高原灵魂与时代变迁的杰作,时至今日依旧在读者心中激荡着深远的回响。本次分享会,我们邀请阿来亲临现场,与读者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与感悟。同时,著名作家六神磊磊与出版人曹元勇也将到场,与阿来展开对话。

广州|人类存在,如何与为何——《文化的故事》译编读三人谈
时间:7月25日(周五)19:00-21:00
地点: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MU35号方所
嘉宾:黄峪(岭南大学翻译系教师)、茹国烈(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客席副教授)、陈秋实(图书编辑)
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追问:我们为何存在?——答案不在教科书里,而深藏于艺术、建筑与文学之中,需要跨越时空,在不同文化间寻找共鸣。在《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中,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克纳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穿越数个世纪、横跨不同大陆的文化地图”,通过文化史上的15个关键节点,串起人类文明中最动人的相遇。7月25日晚,本书译者、跨文化研究学者黄峪,资深文化艺术人茹国烈和本书责编陈秋实将做客方所,分享译介此书的思考体悟,共探文化带来的无限可能。

广州|我把“神作”,变成了图像小说——《三体》图像小说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7日(周日)14:00-16:00
地点: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MU35号方所
嘉宾:吴青松(漫画家、插画家)、一只萧包子(读书博主)
《三体》作为中国顶级科幻IP,已成为东方科幻的旗帜性作品。图像小说改编为“三体”首次尝试,由国风艺术家吴青松执笔绘制,三体IP全球独家内容开发与商业衍生方“三体宇宙”全程参与编绘,由译林出版社出版。7月27日下午,我们邀请漫画家吴青松和知名读书博主一只萧包子在方所书店一起聊聊如何用漫画的形式将“神作”变成图像小说,用二维纸打开多维触感,一起进入三体的世界。

深圳|当国漫遇见《三体》:让科幻阅读更简单
时间:7月26日(周六)16:30-18:00
地点:福田区福华一路3号领展中心城B1层愈欣书店
嘉宾:吴青松(漫画家、插画家)、冷玉斌(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教师)、马国宾(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发起人兼理事长)、王诺诺(科幻作者)
7月26日下午,我们邀请漫画家吴青松,教育部表彰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度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冷玉斌,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发起人兼理事长、广东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国宾,科幻作者、银河奖得主王诺诺,齐聚愈欣书店,一起聊聊国漫在当下与科幻阅读的结合。

杭州|两代人的对视:在书写与倾听中靠近父辈——《写父亲》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7日(周日)15:00-17:00
地点:拱墅区丽水路58号远洋乐堤港B区单向空间1F
嘉宾:宁不远(作家)、桃桃(写作者)、夏小暖(写作者)
作家宁不远在其新作《写父亲》中,通过书写回望过去,梳理记忆碎片,在文字中尝试与父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视”,并重构彼此的理解。7月27日,宁不远携手茶画家创始人、写作者桃桃,写作者、人像图书馆创始人夏小暖做客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共同围绕“两代人的对视:在书写与倾听中靠近父辈”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话。

成都|面对可能怀有敌意的世界,如何读书、思考、寻找友谊?——《如何从敌人身上获益》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6日(周六)14:30
地点:青羊区红星路一段86号114来树下书酒馆
主讲人:仲树(播客主播)
《如何从敌人身上获益》是普鲁塔克《道德论丛》精华选编,由政治哲学博士候选人、播客“独树不成林”主播仲树参照古希腊语和英语精心翻译。7月26日,仲树将来到来树下书酒馆,和大家一起分享这部古希腊经典。

成都|武侯祠里,听诸葛亮身后的三十年——《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6日(周六)15:00
地点: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武侯祠博物馆文物区·广益堂
嘉宾:成长(作家、文化学者)、蒋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馆员)、彭波(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文博馆员)
成都武侯祠“观略讲席”第六期将以“武侯祠里,听诸葛亮身后的三十年”为主题,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谈会。本次对谈会特邀《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作者、三国遗迹文化传播者成长,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馆员蒋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文博馆员彭波,与观众共读新书,一起拨开历史迷雾,探寻诸葛亮身后的三十年时光。7月26日,诚邀您走进成都武侯祠,听专家学者激辩蜀汉最后三十年的生存密码,回溯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

成都|从附近到远方——《看不见水的鱼:日常生活的人类学瞬间》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6日(周六)15:00-17:00
地点:高新区府城大道中段88号招商花园城1F文轩BOOKS一楼阶梯剧场
主讲人:刘琪(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
人类学家并不只是穿梭于各个“原始”部落之间调查记录、总结规律的理论家,每个我们日常生活极其普通的组成部分,都可能是人类学家进行田野工作的宝地。7月26日,《看不见水的鱼:日常生活的人类学瞬间》作者刘琪老师将来到成都,进行新书分享会。

成都|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假与真——从《汉之季》《如临大敌》谈起
时间:7月27日(周日)15:00
地点:高新区府城大道中段88号招商花园城1F文轩BOOKS一楼阶梯剧场
嘉宾:黄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教授)、成长(作家、文化学者)
历史,不仅记录着王朝更迭、英雄豪杰,更流淌着市井烟火、人情冷暖。它并非尘封的故纸堆,而是照亮当下的明镜,通向未来的阶梯。7月27日,我们邀请到作家、历史学博士黄博与文化学者成长做客文轩BOOKS高新店,与我们一起走进三国,走进大宋,走进那一段段历史岁月。

西安|女皇武则天与顺陵
时间:7月26日(周六)14:30-16:00
地点: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SKP购物中心10楼活动区SKP RENDEZ-VOUS
主讲人:李小勇(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文物管理中心副主任、文博馆员)
顺陵是唐代女皇武则天之母杨氏(579-670年)陵墓,是我国现存风貌最为完整的古陵园之一。7月26日,我们邀请到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文物管理中心副主任、文博馆员李小勇,策展人王震,共同做客SKP,带大家揭开顺陵这座唐朝最大外戚陵园的神秘面纱,感受其宏伟的规模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西安|闲人生活,处处田野——《看不见水的鱼:日常生活的人类学瞬间》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7日(周日)15:00-17:00
地点:莲湖区星火路22号老城根G-park商业街区1F方所·设计力实验室
主讲人:刘琪(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
你是否有点儿乳糖不耐受?你有没有一听到相亲就烦?你会不会觉得收礼送礼的人情往来太疲惫?你是不是有时也搞点儿“迷信”,对星座塔罗之类的玄学深信不疑?这些可不是什么司空见惯的小问题!在一名人类学家的视野里,这些问题不但关乎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结构差异与运转方式的透视镜。人类学学者刘琪在她的新书《看不见水的鱼:日常生活的人类学瞬间》里向我们展示了:原来人类学的基本问题离我们这么近!7月27日下午,西安方所邀请到刘琪,和大家分享人类学的经典议题与人类学写作,并一起聊一聊如何把自己作为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展开田野探索。
附:线上活动预告

为什么我们需要菜市场?——重建人与食物、地方与社会的关系
时间:7月27日(周日)19:30-21:30
地点:腾讯会议(ID:322671503,密码:0726)、ZOOM会议(ID:85153621905,密码:013619)
主讲人:钟淑如(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城市中,菜市场似乎正悄然退场,越来越多的人转向超市、新零售、社区团购。我们正在失去的,真的只是买菜的地方吗?菜市场并不只是简单的交易空间,它承载着三组极其重要的亲密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地方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7月27日晚,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钟淑如老师将做客诚食讲座,带大家重新走进菜市场,理解它在现代生活中的独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