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商务印书馆编辑寄来克里斯托弗·莫拉什教授所著《剑桥爱尔兰戏剧史》的中文译本,不由感慨我与爱尔兰及爱尔兰人的神奇缘分。克里斯是我一位重要的师友,多年来一直对我的学术研究非常关心。2019年,我的《20世纪爱尔兰戏剧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时,克里斯欣然为我作序。六年过去,这一次轮到我给他的著作写书评。
我与克里斯的初识可追溯至2007年。那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成立了中国首个爱尔兰研究中心,在学院任教的我有幸加入其中,见证来自爱尔兰官方到民间的各种支持和帮助。还在梅努斯大学任教的克里斯不远万里来到北外,为学生开设了一个学期的爱尔兰戏剧课程,我全程旁听,回想起来,那段经历正是我深入戏剧研究的启蒙时刻。在克里斯的课堂上,我第一次意识到,戏剧研究远不止于文本分析(这往往是我们英语专业的惯常路径),而是要将目光投向整个戏剧生产系统——从剧场空间、管理制度,到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以及更广阔的社会文化氛围与历史政治语境。
在爱尔兰这个口头传统极为丰富、人皆故事大王的国度,看戏、做戏、评戏在很长的时期内都与日常生活紧密交织。正如克里斯提到,在阿贝剧院尽力培养正襟危坐、专注看戏的观众之前,爱尔兰人几个世纪以来的观剧情形是:交谈、吸烟、为角色鼓掌或发出嘘声、对舞台上的动作做出诙谐的反应、吃橘子、扔橘子皮表达不满,以及在乏味情节处起身去喝酒。也是在他的课上,我了解到自己热爱的诺奖诗人叶芝是怎样热情地投入“人民的剧场”,之后又因其剧作曲高和寡而黯然离开;以及他与合作者所拟写的那篇冠冕堂皇的爱尔兰文学剧团宣言是多么的一厢情愿、自相矛盾、罔顾现实。

《剑桥爱尔兰戏剧史》
以上精彩的讨论都出自克里斯于2002年出版的这本《剑桥爱尔兰戏剧史》,这也是他学术生涯的代表作,当年即获得英国戏剧研究协会戏剧著作奖。提到爱尔兰戏剧,人们总是立即想到叶芝、19世纪末爱尔兰文艺复兴和阿贝剧院,似乎叶芝等人从文化真空中缔造了本土戏剧。然而,克里斯这本著作旨在表明,19、20世纪之交的爱尔兰剧场并非从零开始,而是承继了丰富的传统。因此,故事从1601年9月7日讲起,那天在都柏林城堡大殿上演了托马斯·诺顿的诗体悲剧《戈尔博杜克》,由新任爱尔兰总督蒙乔伊男爵一手策划。当时,爱尔兰对英格兰的殖民政策越来越反感,盖尔族酋长甚至发动了公开叛乱。男爵试图通过戏剧演出来向动荡政局中的潜在盟友和敌人传达他的政治权威。开篇的这一戏剧事件便确立了贯穿全书的框架,即将剧场置于更广阔的文化与政治语境中进行探讨,且聚焦爱尔兰历史的关键性时刻,如威廉三世登基、独立爱尔兰立法机关的设立、《英爱条约》签署、北爱问题以及爱尔兰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等。
爱尔兰的剧场与时政纠结缠绕,剧场既是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也是一种分裂社会的媒介。从《戈尔博杜克》开始,爱尔兰戏剧逐渐从宫廷走向公共空间,戏剧所引发的争议也随之发生转变。那么如何梳理、阐述这一主题呢?该著作没有像一般历史叙述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在丰富扎实的史料基础上试图还原重要戏剧首演的现场。戏剧史覆盖从1601到2000年共四百年,共有八章,每章标题提示当时的时代精神,描绘剧场发展的面貌,然后再以生动、活泼的笔墨重现每个时代最重要剧作的首演之夜,正如克里斯在名为“敬请就坐……”的引言中说道:“我们永远也无法完全了解1662年、1754年或1904年置身于爱尔兰剧院里的感受。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重现一幅相当准确的画面,呈现那些已然消失的观众所期待的,以及他们在那些现在已经黑暗的舞台上所看到的画面。”
于是,克里斯以强健的笔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仿佛置身演出之夜,书中设置的七个“剧场之夜”章节聚焦于某一部剧作的某一场演出,几乎都围绕观众骚乱的历史时刻展开。从1663年2月10日斯莫克巷剧院上演菲利普斯的《庞培之死》、1822年12月14日皇家剧院上演哥德史密斯的《屈身求爱》、1907年1月29日阿贝剧院上演辛格的《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到1926年2月11日奥凯西的《犁与星》,每一部戏都与爱尔兰当时的政治事件勾连,都对应一出现实中的政治大戏,有时甚至舞台世界与现实世界界限模糊,各种人物粉墨登场,热热闹闹、熙熙攘攘。例如,1822年《屈身求爱》演出之际,极端的新教组织奥兰治教团成员得知支持天主教徒解放运动(Catholic Emancipation)的爱尔兰总督理查德·韦尔斯利要去观看,便混入观众席中抗议,从高喊“秃头韦尔斯利滚回家去”到演出中发出呼声、吹哨声,再发展到抛掷酒瓶;又如1926年阿贝剧院上演的《犁与星》因大胆批判、质疑被神化的1916年复活节起义而遭遇观众骚乱。2月11日那晚,剧院观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群“苦大仇深”的共和党妇女,不少人与1916年起义中牺牲的革命者有亲缘关系,其中有一名女士高喊:“我是复活节周的寡妇之一。”在第二幕时,观众开始高呼“送走奥凯西”,并投掷硬币和煤块,抗议者随后冲上舞台殴打演员。叶芝闻讯后赶来,先报了警,然后年过六旬的他“像个古罗马参议员”一样,向观众发表了著名的“你们又让自己蒙羞了”的演说,但克里斯却着力呈现当时的荒诞感,“他的声音几乎被淹没了;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媒体已经拿到他的演讲稿”,并且在演讲过程中“有人向他扔了一只鞋”。

《犁与星》舞台照
在重建这些历史性的夜晚中,克里斯的叙述娓娓道来,既能还原现场,又可以抽身到当下回眸和反思。当然,与这些混乱、热闹的首演之夜相伴的政治生态、人情世故、剧院运作、剧作服装花费、舞台设计、巡回剧团等信息也都尽收其中。爱尔兰式幽默也随处可见,此处又以叶芝举例:“《胡里痕的凯瑟琳》(Cathleen ni Houlihan)必须被载入爱尔兰戏剧史,因为没有人能够正确拼写这部剧的剧名,包括其所谓的作者。1902年5月,叶芝在准备出版剧本时,问格雷戈里夫人:“是Houlan还是Hoolan?是Ni还是Ny?” 难怪在英文原版的封底宣传语说,这本获奖著作是“一部不可或缺、引人入胜(entertaining)且极具原创性的指南,带领读者深入了解爱尔兰戏剧的历史与演出传统”。虽然“entertaining”不宜直译为“娱乐性强”,但这本书的确读来酣畅有趣。商务印书馆的中译本语言流畅,准确还原了克里斯那种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历史叙述风格,使读者得以再次用中文走入那些爱尔兰戏剧史上的激动人心之夜。当然,鉴于本书涉及的政治背景较为复杂,若能适当增补术语脚注(如Orange Order、Penal Law、Fenian Brotherhood等),将使阅读更加顺畅。
收到《剑桥爱尔兰戏剧史》后,我第一时间写信告诉克里斯——如今他已是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著名教授,也是皇家爱尔兰学院的院士。克里斯兴奋地回信,让我寄一本中文译本给他珍藏。他在信中感慨,我们从事的这个职业,就是不断著书、写文章,却常常不知道这些文字最终会飘向何处。但我相信,这只漂流瓶终将被有心的读者拾起,而瓶中的内容也定会带给他们丰富而精彩的阅读体验。
(李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山杰出学者。主要从事现当代英国、爱尔兰戏剧与剧场研究、文化翻译研究。)
吉祥起名网 吉祥起名网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