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
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机遇,中国大学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澎湃新闻特推出“大学2025”专题,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之变。
近日,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颜华接受澎湃新闻采访表示,AI技术就像是一个“超级导师”,不仅提供强大的知识检索工具,还使学习过程更加个性化和高效。这意味着我们未来将更强调培养具备驾驭AI能力、解决复杂临床问题、拥有深厚人文素养和持续学习动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谈及未来医生的核心竞争力,颜华认为,AI无法替代的恰恰是医生的“人性化特质”——包括复杂病例决策力、患者共情力、跨学科协作力等。

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颜华
当AI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医疗领域,医学教育正站在历史性的转型路口。2025年,这个被业界普遍视为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年份,将见证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近日,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颜华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全面阐述了AI时代医学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
“AI不是替代医生,而是重塑医生培养方式。”颜华直言。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AI算法已能精准识别病灶特征;在新药研发环节,生成式AI大幅提升了蛋白质结构预测效率;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患者的生理指标得以实时监测……这些突破性进展正在改写医学研究的范式——从传统的“实验驱动”转向更高效的“数据驱动”。天津医科大学正借助AI平台构建多组学数据库,通过整合基因组、转录组等多元数据,深入探索疾病发生的内在规律。
这场技术革命正在重新定义医学教育的使命。颜华强调,未来的医学教育将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培养“智能时代的复合型医学人才”。AI技术的引入解放了教师的生产力,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包括临床思维能力、复杂病例决策能力,以及最珍贵的人文关怀精神。在AI这个“超级导师”的辅助下,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但同时也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掌握AI技术,更要具备驾驭AI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谈及未来医生的核心竞争力,颜华认为,AI无法替代的恰恰是医生的“人性化特质”——包括复杂病例决策力、患者共情力、跨学科协作力等。为此,天津医科大学开设了《人工智能与心血管医学》等特色课程,同时通过案例研讨、创新项目、叙事医学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推动医学AI教育的健康发展,颜华呼吁国家层面给予系统性支持:制定统一的教育标准、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国家级协作平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等。
在颜华看来,这场由AI驱动的医学教育变革,最终目标是培养出既精通智能技术,又坚守医者初心的新时代良医。当技术日新月异之际,医学教育更需要守护好“生命至上”的永恒价值。
以下为对话实录:
澎湃新闻:2025年被视为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作为医学院校的领导者,您认为AI技术将如何重新定义医学教育的核心使命?
颜华:确实,2025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AI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医学教育与科研格局。人工智能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例如,在医学影像领域,AI算法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快速识别病灶特征,辅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在药物研发环节,生成式AI已成功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极大缩短药物靶点发现周期。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AI驱动的可穿戴设备正实现对人体生理信号的实时监测,如血糖、血压等指标的无创检测……这些进步让我们看到了AI的巨大潜力。
作为医学院校,我们还可以借助AI平台构建多组学数据库,将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数据融合分析,挖掘疾病发生机制的潜在规律。这种从“实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科研范式转变,正在催生跨学科研究新生态。
基于这样的背景,医学教育的核心使命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单纯的“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而是拓展为“智能时代医学人才的塑造者”。这不仅是技术的叠加,更是理念的升华。通过AI的帮助,教师们可以从标准化流程教学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复杂病例决策力和人文关怀上。AI技术就像是一个“超级导师”,不仅提供强大的知识检索工具,还使学习过程更加个性化和高效。这意味着我们未来将更强调培养具备驾驭AI能力、解决复杂临床问题、拥有深厚人文素养和持续学习动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澎湃新闻:如何应对AI对传统医学知识体系的冲击?例如,医学影像、病理诊断等课程是否会重构?
颜华:AI对影像学、病理学等易被算法高效处理的领域冲击较大,重构课程势在必行。这些课程依然是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它们不会消失,只是其内涵将发生深刻变革,我们需要把教学重心转向“如何训练和质控AI工具”“解读AI输出结果的临床意义”“识别AI的局限性和潜在错误”等。
例如,“AI辅助医学影像判读”将替代部分纯读片训练,更着重算法原理、误差分析及临床关联判断的教学;在病理教学中引入AI作为数字助手,引导学生聚焦于AI难以企及的形态学复杂性解读和组织学演变分析。
另外,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发现和诊疗路径也在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知识体系的持续更新,将这些新进展迅速融入我们的教学内容中,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
澎湃新闻:天津医科大学是否会引入AI模拟诊疗、虚拟解剖等新技术替代部分传统教学?如何平衡技术工具与人文关怀的培养?
颜华:在教学方式上,拥抱创新技术是必然。天津医科大学正积极规划引入AI模拟诊疗、虚拟解剖等高沉浸式教学手段。虚拟病人、智能模拟人构成的“AI诊疗训练模式”将提供安全、可重复训练的复杂病例演练环境;虚拟解剖则突破尸体来源限制和时间约束,成为实体解剖的强大补充和延伸。当然,这绝不意味着AI能替代核心的人本体验。
AI技术是催化剂,而非替代品。所以我们希望的是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范式,也就是说,通过实体解剖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对生命结构复杂性的敬畏,模拟诊疗则锻炼学生临床思维和应急反应。其关键在于精心设计混合式教学流程,确保技术服务于核心能力的提升。此外,我们要强化教师在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反思医患沟通、共情能力和伦理考量的独特作用,使人文关怀在技术环境中得以强化而非削弱。
澎湃新闻:医学伦理课程是否增加了AI相关内容?
颜华:在AI时代,医学伦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且急迫,医学伦理课程势必要深度融入AI相关议题。
今年,我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在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生命伦理学》课程中,把“医学高新科技伦理”作为一个独立章节,设计3个学时,围绕科技伦理治理的基本原则、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伦理挑战与应对以及医疗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与应对等进行讲授。让学生了解医学高新科技伦理的特殊性、熟悉科技伦理治理的基本原则、掌握医学高新科技伦理治理的策略,进而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科研诚信与批判性思维。
在本科生教学中,我们会将算法偏见(如何避免诊疗决策中的不公平性)、数据隐私(大规模健康数据的收集、使用与保护边界)、人机责任划分(当AI辅助诊疗出现错误,责任如何界定)、过度依赖技术的风险以及患者对AI的知情权与心理接受度等内容,作为医学生必备的伦理素养进行系统传授。这不仅关乎技术安全,更关乎医疗公正和患者信任。我们的伦理课程将从理论走向实践,结合临床案例和模拟场景,使学生能在真实医疗环境中辨识和应对AI带来的新型伦理困境。
澎湃新闻:未来,医生需要具备哪些“AI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天津医科大学如何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
颜华:就目前的AI技术趋势来看,AI更多的是辅助临床医生,承担着数据分析、快速筛查、预测分析和标准化等工作。主要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单一模态的数据进行学习和判断,缺乏对病人个体化情况的综合考量。同时,对于AI给出的辅助诊断,仍需要医生结合病人个体差异进行评估、监控以及后续的学习提升等等。由于人体个体差异的复杂性、医学本身的人文属性,未来医生的核心价值在于复杂病例决策、人文关怀和伦理把控等方面。
当然,AI技术日新月异,我们也在思考,我们培养的未来的医生,需要在“人机协作”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我认为,这些核心能力包括:深刻理解疾病本质和人体复杂性的科学洞察力;在模糊信息下做出临床决策的判断力;有效沟通、共情抚慰患者的心灵照护力;跨学科协作、领导团队的整合力以及终身学习和适应快速变化的进化力;能够主动学习并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终身学习力;融会贯通多学科领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伦理规范与价值判断力等等。
短期来看,为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我们已经建设多门AI相关课程,例如《ICU 2.0·智疗与仁心》《人工智能与心血管医学》《人工智能与护理》《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及《数智赋能胃肠微生态与健康》,将AI的知识与应用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技术终将是工具,而医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驾驭工具的关键。从长远的角度讲,我们必须要深化以案例为基础、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探讨开放性难题;拓展科研训练和实践创新项目,提供真实的科研环境去锤炼医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医学人文大讲堂和叙事医学平台,滋养同理心与人文精神;建设智能化临床技能中心,强化学生在压力环境下的实操能力与即时决策等。
澎湃新闻:您希望国家在医学AI教育领域提供哪些支持?
颜华:作为医学院校,我们深刻理解单靠高校力量难以全面应对这场变革。我们期望国家能在医学AI教育领域提供系统性支持:例如,牵头制定医学AI素养教育标准和教学大纲,明确各阶段医学生应掌握的核心知识能力;设立“新医科+人工智能”专项教育与研究基金,重点支持跨学科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和技术平台建设,特别是高水平医学数据集和国产化教学平台的构建;设立专项项目,加大对医学 AI 教育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搭建国家级医学AI教育协作网络,促进院校间优质资源和前沿实践经验的共享;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AI时代的医学教育质量评估新体系;鼓励医工交叉复合型师资的培养与流动;加大对医学院校算力设施的投入,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和云计算平台,支持医学院校建设医学 AI 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工具,如GPU服务器、数据采集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医学AI 教育和科研提供强大的计算支持;这些都将为全国各医学院校培养未来所需的新型医学人才,提供坚实的支撑。
吉祥起名网 吉祥起名网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少儿武术 苏州武术 苏州少儿武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