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翠鸟资本

商业世界从不缺乏变数,但诚信永远是立足之本。
近期,休闲零食行业的知名企业(603719.SH)深陷舆论漩涡,不仅遭遇业绩持续恶化的经营困境,更因控股股东的股权重复转让争议引发诉讼风波。
创始人团队急于离场,陪伴近25年的资本方也纷纷转身,这家曾被誉为“高端零食第一股”的企业,正面临着股权与业绩的双重考验。
股权重复转让引诉讼
2025盛夏,良品铺子的股权风波愈演愈烈。
据公司2025年8月13日披露的《控股股东涉诉进展公告》,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受理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州轻工”)的诉讼请求,纠纷核心指向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下称“宁波汉意”)的股权重复转让行为。
时间线显示,2025年5月,为缓解债务压力,宁波汉意与广州轻工签署《协议书》,约定广州轻工在完成尽职调查后受让部分股份,且自协议签订至2025年5月28日期间享有优先购买权,交易价格以每股12.42元或正式协议前N个交易日均价乘以1.05孰低为准。
据公告内容,良品铺子实际控制人杨红春、杨银芬、张国强已对协议内容确认并出具个人同意承诺函。但5月28日当天,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未与广州轻工签署正式协议,双方陷入僵持。
不到两个月,股权交易再现转折。
据7月17日公司公告,宁波汉意及一致行动人良品投资与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长江国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宁波汉意拟转让7223.99万股(占总股本18.01%),良品投资拟转让1197.01万股(占总股本2.99%),合计转让21%股份。长江国贸为武汉金融控股集团旗下100%国资企业,若交易完成,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长江国贸,实际控制人将变为武汉市国资委。
此举引发广州轻工强烈不满。
据法院受理信息,7月14日广州轻工提起诉讼并申请财产保全,宁波汉意持有的7976.39万股股份(占其持股量的56.46%)已被冻结。8月13日,广州轻工变更诉讼请求,要求宁波汉意继续履行5月协议,按12.42元/股价格转让7976万股(合计9.91亿元),同时将违约金从500万元提升至3170.14万元(按交易总价款日万分之五,自5月29日计算至7月31日合计64天),并索赔保全损失87.52万元及律师费5万元,涉案总金额增至约10.23亿元。
良品铺子在公告中坦言,诉讼虽未对当前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但可能导致长江国贸的控制权转让存在“不确定性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股权冻结期间,公司融资、并购等重大决策可能受限,交易对方或因股权不确定性要求更高对价甚至放弃交易,这无疑给本就承压的经营雪上加霜。
经营承压
股权风波背后,是良品铺子日益严峻的经营现状。这家曾以“高端零食”标签立足的企业,近年陷入业绩持续下滑泥潭,核心数据显示其经营困境已进入恶性循环。
为应对市场竞争,良品铺子自2023年11月起在门店渠道实施降价策略。
据公司披露,2023年年末启动的大规模降价中,300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达45%;2024年累计完成500余款产品价格下调。降价直接冲击毛利率,截至2025年一季度报告数据,公司毛利率已降至24.64%,较此前水平明显下滑。
但是,降价未能换来增长,反而加速门店收缩。
2023年末公司总门店数为3293家,2024年末锐减至2704家,一年净闭店589家(当期新增261家、减少850家),“亏损原因”成为闭店主因,其中直营门店减少223家、加盟门店减少366家。2025年一季度末,门店数进一步下滑至2581家,相当于每天净减少1.37家,渠道收缩态势显著。
线上渠道曾被寄予厚望。2024年公司电商收入达29.32亿元,占总营收的40.95%,成为重要收入来源。但据历年财报数据,自2022年起电商收入已连续三年下滑,且流量费用持续上升,不断压缩利润空间。
多重打击下,公司业绩持续恶化。
营收方面,2023年同比下降14.76%,2024年下降11.02%,2025年一季度降幅扩大至29.34%,呈现加速下滑态势。净利润表现更为惨淡:2023年净利率2.23%,2024年归母净利润转为亏损4610.45万元(净利率-0.69%),2025年一季度净利率进一步降至-2.1%。据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为-1.05亿元到-0.75亿元,扣非净利润为-1.3亿元到-1亿元。
业绩滑坡的根源离不开行业竞争格局剧变。
近年以“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为代表的折扣零食店迅速崛起,二者合并成立的“鸣鸣很忙”已成为行业新巨头。据公开数据,2024年鸣鸣很忙GMV达555亿元,拥有近1.44万家门店,远超良品铺子的2500多家。值得注意的是,良品铺子曾持有“赵一鸣”3%股权,却在2023年10月将其转让给黑蚁资本,仅22天后“赵一鸣”就宣布与“零食很忙”合并。公司事后在公告中提及被“刻意隐瞒和引导”,但市场份额被迅速蚕食的事实已无法改变。
行业竞争中,同行的发力更凸显良品铺子的被动。构建30分钟即送网络,通过入驻零食量贩渠道实现增长,而良品铺子不仅投资赵一鸣无疾而终,自建量贩店“零食顽家”也未达预期,在渠道变革中明显落后。
面对危机,公司并非没有尝试自救。
2023年底启动大规模变革:创始人杨红春辞任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杨银芬接棒后推动17年来最大规模降价,但策略未能扭转颓势。2025年3月杨银芬离职,程虹接任新董事长;4月杨红春重新出任总经理。高层频繁变动,反映出公司内部对战略方向的分歧与不确定性。
资本离场
股权纠纷与经营困境交织之际,陪伴良品铺子多年的资本方也选择了离场。据7月17日公司公告,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及一致行动人与长江国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的同时,第二大股东今日资本旗下公司达永有限以12.34元/股的价格向长江国贸转让8.99%股份,套现4.45亿元。
今日资本的退出颇具标志性意义。
作为最早投资良品铺子的资本方之一,其自2010年起成为“铁杆”股东,上市前持股比例高达33.75%。2020年2月公司登陆上交所主板成为“高端零食第一股”,开盘即涨停44.03%,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更出现在A股首个线上直播IPO中,一时风光无两。
但随着业绩下滑,今日资本自2023年5月起持续减持。据公告,2023年5月至11月,达永有限累计减持1704万股,套现4.04亿元;2024年1月至2月再次减持1203万股,套现超1.99亿元;加上2025年7月转让8.99%股份套现的4.45亿元,IPO后累计减持超过24%股份,套现金额超15亿元。此次交易后,达永有限持股比例从18.16%降至9.17%,离场意图明显。
更早“止损”的是高瓴资本。
高瓴与良品铺子的合作始于2017年休闲零食赛道风口期,通过多轮融资合计持有公司上市前13%股份,上市后持股稀释至11.67%。据公开数据,2021年2月限售股解禁后高瓴开始减持:首轮减持1078万股,套现4.56亿元;2021年10月第二轮减持591万股,套现2.39亿元;2022年5月第三轮减持782万股,套现2.19亿元。三轮减持后合计套现约9.14亿元,截至2024年3月31日,高瓴旗下HHLPPZ(HK)HoldingsLimited持股比例仅剩1.24%,实质上完成清仓式退出。
资本集体离场,既是对公司业绩持续恶化的反应,也折射出对其未来前景的担忧。高瓴系的急退,除自身资金需求外,更与休闲零食行业竞争激烈、增速下滑的行业性特点相关;而今日资本在坚守多年后选择减持,显然也与公司战略失焦、股权纠纷引发的信任危机密切相关。
破局待解
从市值巅峰时的340亿元到2025年8月20日收盘的55亿元,短短五年间,良品铺子市值蒸发超280亿元。股权重复转让的纠纷,不仅让公司控制权面临变数,更消耗了市场信任;经营上的降价、闭店、高层动荡,未能阻止业绩下滑颓势;资本方的接连离场,更让转型之路雪上加霜。
良品铺子在公告中称,此次股权交易是“为下个十年的发展,提前布局核心竞争力”,引入国资是“应对行业发展新阶段、主动寻求变革的战略升级”。长江国贸作为武汉市属大型国际贸易平台企业,其“供应链+品牌+渠道”资源若能有效整合,或许能为公司带来新可能。但在当前股权纠纷未决、业绩持续亏损的背景下,要实现这一愿景显然充满不确定性。
宁波汉意的股权重复转让行为,不仅违反商业契约精神,更让投资者与市场对公司治理产生质疑。对于良品铺子而言,化解股权纠纷、重建市场信任,远比单纯引入资本更为迫切。
未来,良品铺子能否在国资入主后厘清战略方向,能否在折扣零食当道的市场中重新找到品牌定位,能否用稳定的业绩回报重拾投资者信心,仍是未知数。
※此文为翠鸟资本原创文章,未获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亦在雪球、财富号、同顺号、新浪微博、新浪看点、和讯、界面、百家号、企鹅号、搜狐号、网易号、头条号、一点号、中金在线、爱股票、格隆汇等平台同步更新。投稿及商务合作请联系:13552947334(仅微信)/cnzb2017@163.com(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