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年内举牌已达29次,千亿元资金南下抄底港股

adminddos 3 0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八月的香港,暑气未消,资本市场也迎来一场由险资主导的“举牌风暴”。

  8月19日,香港联交所一则股权披露信息再度将推至聚光灯下,旗下平安人寿于8月13日同时增持H股与H股,合计斥资约4.65亿港元。交易后,平安人寿持有农业银行H股比例由13.99%增至14.08%;持有中国人寿H股比例由4.99%升至5.18%,正式触发举牌

  对于此次举牌目的,中国平安相关负责人于8月20日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相关投资属于财务性投资,是险资权益投资组合的常规操作。

  这不仅仅是一家保险巨头的资产配置调整,更是险资在低利率、高波动的宏观环境下,重新审视权益市场价值、寻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深刻缩影。平安系的“扫货”行为,既是对港股低估值资产的战略性抄底,也折射出保险资金正在从传统的固收依赖转向更积极、更灵活的权益布局。

  平安系持续“扫货”

  这并非平安系8月份的唯一动作。此前的8月8日,平安人寿就已举牌H股,持股比例达到15%;8月11日,其再度出手H股,持股比例由4.97%升至5.1%,打破六年来险资未举牌险企的沉寂;8月12日,中国平安自身也举牌中国人寿H股,持股比例达5.04%。

  若将时间线略微拉长,7月29日披露的信息显示,平安人寿持有H股比例也已超过16%。短短一个月内,平安系在银行保险板块密集落子,节奏之快、力度之大,令市场侧目。

  作为险资举牌主力,平安人寿今年已举牌9次,其中8次举牌都是银行股H股。分别举牌了3次邮储银行H股、3次招商银行H股及2次农业银行H股。除此之外,今年以来还有多只港股银行股被举牌,如民生人寿举牌了H股、瑞众人寿举牌了H股、弘康人寿举牌了H股等。

  险资之所以如此密集地布局港股银行股,背后有着多重逻辑支撑。从市场层面看,港股尤其是金融H股普遍处于估值低位,多数银行股市盈率不足5倍,股息率却超过5%,甚至高于同期国债收益率。这种“低估值+高股息”的组合,非常符合保险资金对稳定现金流和长期回报的需求。

  “银行股当前具有稳定分红和低波动特点,兼具‘股权投资’和‘类债券资产’双重优势,较好匹配险资的负债特征与稳健偏好。”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港股银行股估值更低、流动性尚可,叠加港股通机制日趋成熟、结算机制便利,吸引险资南下配置。

  天职国际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H股银行股较A股存在明显折价,叠加港股通税收优惠,配置性价比突出。在新会计准则下,高股息股票计入FVOCI科目能有效平滑利润表波动,这契合了险资对报表稳定性的核心诉求。”尤其是在利率持续下行、债券收益承压的背景下,增配高股息股票成为险资抵御利差损、提升投资收益的重要手段。

  更值得玩味的是,平安系此次不仅增持银行股,还罕见地举牌了同为保险同业的中国人寿中国太保H股。这是自2019年中国人寿举牌中国太保以来,六年间首次再现险资举牌险企的场景。

  在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看来,这一举动释放出强烈信号,保险股自身也已成为“红利资产”的代表,其低估值、高分红、业绩稳健的特性,正获得同行资金的认可。险资举牌同业,反映出其对行业基本面触底回升的预期,也体现了保险资金在资产荒背景下对优质内生性增长资产的渴求。

  险资举牌潮涌

  平安系的举牌并非孤立行为,而是险资在资产荒背景下谋求高股息资产、优化财务报表的集体选择。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9日,险资年内举牌次数已超29次,创近四年新高。举牌标的高度集中在银行、公用事业、能源等低估值、高股息板块,其中H股占比超过六成。

  值得注意的是,除银行股和保险股外,东阳光药、绿色动力环保等港股,以及A股的杭州银行东航物流等,也陆续进入险资举牌名单。

  在险资举牌潮的背后,是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结构的深刻调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较一季度增长3.73%。其中,股票投资余额为3.07万亿元,环比增长8.9%,上半年净买入额约6400亿元,较去年下半年增幅高达78%。这一数据清晰表明,险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大对权益资产的配置。

  除直接举牌外,险资亦通过私募基金等形式持续加大权益布局。截至目前,保险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已增至七家,长期投资试点规模合计达2220亿元。泰康资产旗下私募平台泰康稳行已于六月完成首笔投资,明确将高股息资产作为基石,并布局新质生产力领域。中国人寿旗下国寿资本还参与了北京智冉医疗的A轮融资,显示出险资“投早投小”、支持实体创新的耐心资本属性。

  纵观这一轮险资举牌潮,其背后是“资产荒”与政策松绑的双重推动。在经济增速放缓、利率下行的宏观背景下,险资面临巨大的再投资压力。高股息股票成为抵御利率风险、获取稳定现金流的重要工具。

  政策层面也在不断为险资入市“松绑”。2025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多次发文,上调保险公司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推动长周期考核机制落地,鼓励险资发挥耐心资本作用。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更明确要求国有险企将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这些政策为险资加大权益投资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操作空间。

  然而,险资大举入市也伴随着风险与挑战。股票市场波动性大,短期股价回落可能影响险企投资收益率和偿付能力。举牌行为也可能引发市场对股权争夺、公司治理等问题的担忧。因此,险资在加大权益配置的同时,也需加强风险管理,避免过度集中持仓,保持资产组合的流动性和抗风险能力。

  周瑾提醒称,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还不够成熟,波动性也更高,因此险资的举牌也要特别关注风险。首先,要做好自身的战略资产配置,基于资产负债匹配的考虑,秉承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科学决策股票的配置比例和仓位;其次,要审慎选择举牌标的,优先考虑过往分红稳定,公司基本面向好,长期升值潜力大的股票,避免短期炒作的题材,并做好充分的调研和分析;第三,要提升自身风控能力,从制度、流程、数据、模型、考核等方面,夯实投资风控体系,规范投资行为。

  市场的疑问也随之而来,当前,沪指已站上3700点,部分板块估值也已处于高位,险资的“举牌热潮”还能否持续?有资深保险资管人士表示,尽管险资举牌需求仍存,但本轮牛市后期领涨主线可能转向科技成长风格,“红利股或非领涨品种,但险资因其规模增配置需求,举牌行为仍会持续。”

  “在低利率、高波动的宏观背景下,传统固收资产难以提供足够的收益支撑,而权益资产尤其是高股息股票,成为险资实现长期稳健回报的重要途径。平安系的扫货行为,不仅是一场资本运作,更是一种战略选择,它预示着保险资金正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布局,从债券市场‘迁徙’至权益市场。”杨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险资对权益市场的配置仍有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