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本周一创下多项纪录后,周二出现冲高回落,但成交额连续五个交易日站上2万亿元关口,两融余额时隔10年再度突破2.1万亿元。A股交投持续火爆的背后,多方资金在持续流入。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周发布的数据,7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000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非银存款大幅多增,是否说明散户正在加速入场?分析师曹柳龙认为,尽管上证指数突破前高,但居民资金尚未跑步入场,散户参与度不及去年的“9·24行情”,与2015年和2020年牛市也有较大差距。首席经济学家宋雪涛表示,本轮行情除散户资金在流入外,险资正持续稳步入市,外资也在回流中国资产。
根据最新测算,理想假设下,此轮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万亿~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年~2017年、2020年~2021年两轮行情中存款入市规模。“存款向股市搬家的幅度和持续性取决于宏观经济预期、货币政策、地缘政治、产业景气度等多重因素,不仅仅由流动性决定。”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表示。
哪些增量资金在入场
A股三大指数8月19日集体收跌,上证指数跌0.02%,深证成指跌0.12%,创业板指跌0.17%,北证50上涨1.27%。沪深两市成交额约2.6万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缩量约1758亿元。
在不少机构人士看来,A股此轮行情持续性强,阶段性回调可看作慢牛“歇脚”。周二盘中,A股交投热度不减,多个指数在盘中续刷新高。其中,上证指数盘中最高点为3746.67点,继续刷新近10年高点;创业板指盘中最高触及2634.60点,为2023年1月末以来新高;北证50盘中最高为1637.50点,创历史新高。同时,、中证2000指数、中证全指在盘中分别创下2022年9月、2016年12月、2022年4月以来新高。
不断见证历史之际,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此轮行情的可持续性,以及不断把指数推向新高背后的资金力量。
华福证券分析师周浦寒认为,流动性是驱动本轮“慢牛”行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各方面资金均有参与,散户的小单周度净买入金额和上证所个人投资者新增开户数近期有上升迹象,但与去年“9·24行情”和今年年后的“春季躁动行情”均有一定差距。
分析师陈刚也给出了类似的判断,他表示,个人投资者5月以来新开户数逐月改善,但绝对数值仍偏弱。7月,上证所A股新增开户196万,基本与4月持平,低于2、3月,显示场外居民资金尚未出现集中涌入的迹象。场内散户有加仓动作,但力度有限,凸显“畏高”情绪。
陈刚认为,过去几年市场调整形成的“疤痕效应”,抑制了散户通过间接渠道布局A股的意愿,伴随指数近期的连续突破,部分散户倾向获利了结。
在宋雪涛看来,本轮行情由散户情绪升温与外资回流主导,险资提供长期支撑。他结合相关数据分析称,此轮行情中的市场资金特点是:“国家队”是意料中的缺席,托市力度减弱;机构资金方面,公募基金加仓动力有限、行为谨慎,保险资金持续稳步入市;散户是主题炒作的主力军,同时外资情绪略有回暖,二者构成情绪层面的主要增量资金。
存款搬家后续潜力如何
“手里的几只基金收益终于越来越红了!”北京居民阿华(化名)感慨道,他持有的几只场外基金已有3年多时间,之前下定决心回本就抛,近期看到股市慢牛行情可观,决定再观察看看。
阿华告诉记者,因为存款利率越来越低,正在考虑重启前期暂停的基金定投。
进入下半年,随着存款利率下行,居民存款向股市搬家的迹象日益凸显。从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7月金融数据来看,存款定期化趋势已有明显缓解,当月M1(狭义货币)同比增长5.6%,显示存款进一步活化;同期,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非银存款增加了2.14万亿元,同比多增约1.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不少机构分析认为,此轮A股行情走势较历史更为平稳,未来整体有望维持活跃,行情可能会加速轮动。宋雪涛表示,行情的持续性取决于居民理财迁移进度及弱美元背景下的全球流动性环境。
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资本市场回暖与利率下行共同驱动居民存款搬家,进而带动非银存款高增,形成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的“跷跷板效应”。股市交易量维持高位,也使得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增长,对非银存款形成支撑。
“存款定期化趋势在2023年以来首次出现拐点,体现出居民定期存款、银行理财等固定收益产品到期并未续投,成为潜在的入市资金。”林英奇表示,历史上,非银存款增速上升通常由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存款进入券商保证金账户准备入市,另一方面是居民申购银行理财、固定收益类基金等产品,非银机构认购定期存款。
宋雪涛也表示,7月以来,散户资金正从其他避险资产中撤离。根据Wind统计,7月全市场固收类理财产品规模环比减少217亿元,货币型基金份额减少95亿份,债券型基金份额增加157亿份,国内前三大黄金ETF份额分别减少2.2亿份、0.1亿份、1.2亿份。
未来散户资金入市空间如何?“7月上证所开户数量相比5月增长26%,但与去年10月的高点仍有一定距离,散户还未出现大规模入市。”林英奇认为,推动存款在6~7月向股市搬家的动力包括风险偏好提升、“资产荒”缓解、美元走弱致海外资金回流、实体投资预期偏弱等。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国内居民存款规模约为160万亿元。据中金公司测算,2025年到期的1年期及以上居民定期存款规模约为70万亿元,其中3年期定期存款到期规模约7万亿元。
从历史经验来看,2016年“资产荒”中居民积累超额储蓄约3万亿元,2017年超额储蓄消耗约6万亿元,主要进入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和用于消费;2016年~2017年、2020年~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行情中,非银存款净增规模分别为1万亿元和5万亿元,最高增速为20%,主要由于存款流入券商账户和公募基金等。
林英奇认为,从超额储蓄、定期存款到期和存款活化视角测算,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万亿~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2017年、2020~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的行情中存款入市的规模。
银行首席分析师王先爽认为,所有价格都是货币(流动性)现象,资本市场也不例外,所以每一轮牛市过程中,都会有银行存款迁徙资本市场的逻辑出现。
但他同时表示,如果市场过多将居民存款迁徙作为牛市的理由,那么短期资本市场微观流动性可能进入不可预测状态,对中长期资本市场良好发展未必是好事。相反,如果市场对微观流动性导致牛市情绪(水牛)讨论下降,更多关注上市公司业绩和估值,也许居民财富逐步中长期配置资本市场和A股“慢牛”会同步实现。
对于频创纪录的牛市后续空间,有市场人士提示,在看到上证指数刷新10年高点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他主要指数与前高仍有较大空间,这背后既受到指数成份股的结构特点影响,也与各指数上一轮行情中的点位基数有关。以为例,该指数最新收于4223.37点,距离2021年2月高点5930.91点仍有不小空间。
“我们看好的是A股的长期机会,这波慢牛行情持续时间至少要到2027年。”一位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