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暑期医美机构迎来越来越多的稚嫩面孔,最小咨询者仅 11 岁。部分不正规机构甚至协助未成年人篡改病历、伪造年龄以逃避家长监护,鼓吹 " 早做早变美 "。低龄整容乱象频发,亟须社会多方合力为其 " 踩下刹车 "。
低龄整容危害深远,生理心理皆受创。未成年人面部骨骼尚未定型,贸然手术将引发不可逆损伤。整形医师指出,18 岁以下接受隆鼻手术,假体会抑制鼻骨发育,曾有 15 岁患者因假体导致面部比例失调被迫二次修复;而注射类项目如瘦脸针,可能引发颞肌代偿性肥大干扰骨骼发育。更荒谬的是,商家鼓吹的 " 抗衰要趁早 " 实为陷阱,年轻肌肤接受热玛吉、水光针等治疗后,高温操作会损伤深层组织,反而加速皮肤弹性流失,导致未来更早下垂。除了生理伤害,青春期孩子敏感脆弱,过早接触医美易产生 " 容貌焦虑 ",埋下心理问题隐患。
乱象根源复杂,无良营销与认知偏差是推手。部分医美机构为牟利公然触碰法律底线,以 " 三天恢复 "" 早做早美 " 等话术包装风险,甚至协助伪造文件规避监护人同意。同时,部分社交媒体推波助澜,通过算法精准推送 " 素人逆袭 " 类内容,持续制造 " 不够美 " 的焦虑,未成年人极易被误导。令人忧心的是,部分家长也被广告洗脑,甚至将整容当作给孩子的升学奖励。
遏制乱象需多管齐下,压实平台责任是关键。今年 5 月,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已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推荐非治疗性医美项目,但关键在于落实。平台须承担审核主责,对医美广告及内容实施分级管理,设置 " 未成年人不可见 " 的技术屏障,对 " 手术对比 " 等敏感内容强制标注警示标签。监管部门需严惩协助伪造文件、违规操作的机构,形成震慑。此外,学校应加强健康审美教育,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家长更需反思,避免将功利化审美强加于子女。
容貌焦虑不应成为成长的枷锁,未成年人的身体与心灵都需要在自然与健康中成长。唯有平台筑牢技术防线、监管划清法律红线、家庭学校共筑心理防线,才能正确引导青少年认知。真正的美源于健康与自信,而非手术刀下的 " 早熟 "。
(大江新闻客户端全媒体记者曾宜奇、实习生朱盈)